以上18條對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完善的微觀策略建議,大多是在考察中的感性認識,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武義的幹部、工人、農民中征求來的。這些策略建議,很可能是瞎子摸象,隻見局部不見全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但都是我們的肺腑之見,是我們熱愛武義、建設武義的一種文化表達。
(第二十章)武義模式的未來走向
新農村建設是中國農民的曆史期待。有人調查說,超過80%的被調查農民認為:“我們相信農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在我們對新農村建設武義經驗的調查中,綜合981份有效問卷,對現在生活水平比較滿意(2569%)、滿意(28.24%)和非常滿意(2.85%)占總人數的56.78%;對現在生活感到比較幸福(2548%)、幸福(32.21%)和非常幸福(3.36%)占總人數的71.05%,對農村的未來也是充滿了信心。在這種態勢下,在未來10年中武義模式的走向如何呢?
一、人與自然協調建設的未來走向
在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人與自然的協調建設中,生態家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和城鄉一體諸元素會在下麵幾個主要方麵得到進一步的整合和發展。
1.生態走向園林化
武義的生態家園在新農村建設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5年為止,全縣林業用地麵積1757萬畝,森林總麵積20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與1994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3萬畝、40萬立方米和1.7%。全縣林木綠化率70.8%,城區公共綠地麵積45公頃,人均公共綠地8.7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7%,綠地率增加到258%。更重要的是武義縣在生態家園的建設中,實施城鄉聯動,近年來,每年實施山地人工造林5000畝以上,城鎮公共綠地2萬平方米。2004年又重點建設了壺山森林公園、湖泮公園和牛頭山森林公園等,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場所,進一步拓展了森林旅遊業,把綠化納入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建設一片、綠化一片,城市綠化水平得以全麵提高。以“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建設為載體,全麵實施整治村莊配套綠化,到目前,已整治了123個村,其中重點整治村有71個,從而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在工業園區,開展了“花園式企業”創建活動,從2002年至今,已有30多家企業榮獲了縣“花園式企業”稱號。與此同時,還開展了通道綠化、河道綠化工作,每年組織實施完成省、縣、鄉三級道路綠化130公裏以上,河道綠化25公裏;加大對新建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農田林網的建設,使全縣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達到田成方、林成網。
在這個基礎上,武義生態家園在未來10年中將走向園林化。這個走向是農村向城市化和現代化邁進的要求,是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設的要求。武義生態家園走向園林化要達到以下標準:
(1)有一個全縣範圍的生態園林化建設總體規劃;
(2)宜林荒山的村莊,境內90%以上宜林地達到基本綠化水平;
(3)丘陵地帶的村莊,境內50%坡地田坎實現經濟樹綠化;
(4)平原地帶的村莊,農田宜網麵積85%以上實現林網化;
(5)境內道路全部綠化,保存率不低於85%;
(6)縣內主要街道和公共場所全部高標準綠化、美化;
(7)70%以上的家庭實現家庭生態經濟化;
(8)全縣基礎設施較好,並完成基本環境治理;
(9)鄉村和工業園區環境整潔、衛生。
對於經濟發達的鄉鎮和村莊,應借鑒城市園林綠化指標,在實現生態經濟型的基礎上,把人均綠地麵積和綠化質量達到一定水平作為目標。在高質量實現宜林荒山荒地、農田防護林體係以及道路綠化的同時,以建成小遊園、公共場所的高標準綠化和生態環境的全麵改善為標誌,實現具有農村地方特色的生態園林化,達到居住地和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總之,在新農村建設中,武義的生態家園走向園林化,就是實行山水田路村、農林牧副漁全麵規劃,協調發展,有機結合,通過新建、改建和完善,全麵綠化,重點美化,逐步建成一個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和工業園區為紐帶,以村和企業為基點的生態體係,形成一個與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生態體係,從而構建武義園林化的生態家園。
2.農業走向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概念,其內涵隨著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豐富與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整個國民經濟在持續快速的發展,農產品總量大幅度增加,居民的消費也在由數量需求向質量需求轉變,而且隨著人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人們對資源、環境問題也越來越關注。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人們意識到生存環境惡化的威脅,更注重生物技術的應用,增加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文化、技術素質,把落後的傳統農業逐步改造成為具有高度生產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環境質量的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