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武義以溫泉為特色的旅遊正在進一步尋求把握新的發展機遇。但是,旅遊產業是一個關聯互動性很強的產業,“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拉動著很多部門,能有效地開辟就業渠道,擴大就業,繁榮經濟,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推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旅遊產業的發展能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有效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旅遊業已經發展成為一項國際性新產業。如果沿著產業化發展方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發展,開辟眾多的資金來源,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增長,帶動一係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既可活躍武義旅遊區的經濟,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又可成為平衡地區間收入懸殊的重要杠杆。盡管旅遊業是一種資源依賴性較強的產業,但真正決定旅遊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不是資源優勢,而是產業化。從旅遊業的這種發展趨勢出發,武義要樹立“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的戰略思想,全力推動旅遊走向產業化。
武義旅遊在走向產業化的道路上,除在經營戰略上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堅持把“特色旅遊”作為支點,繼續在“新”上下功夫,以“特”取勝,特別要注意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組建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製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發展以相互參股、產權置換、資本運營、設置分支機構等為形式,以資本的品牌紐帶的聯網經營和市場營銷的網絡化,推行多景區聯網旅遊,從而降低行業平均成本,提高利潤水平。
武義旅遊在走向產業化的過程中,一定會做強做大,一定會成為浙江,乃至華東,甚至全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
5.農村走向城市化
農村城市化是指在農村地區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麵與城市文明逐漸接近、趨向同一的自然曆史過程;城鄉差別縮小的自然曆史過程;是城鄉融合並最終趨向城鄉一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因此,在人與自然協調建設中,武義農村走向城市化既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又是城鄉融合結果的最終表達,所以,未來10年,武義在走向城市化的道路上可能僅是萬裏長征的第二步、第三步。
但是,在這農村城市化萬裏長征的第二步、第三步中,武義縣城作為一座“江水城中過,三山立城中”的山水城市將更加秀美、清潔、文明;武義到泉溪、桐琴一線基本上連成一片,成為武義城的右翼,武義到俞源一線也基本上連成一片,成為武義城的左翼,從而構建成初步城市化的山水大武義。再擴大一點預測,未來10年,武義將與周邊的金華、永康、義烏實現城鄉一體化,從而成為浙中以金華為中心的城市群的組成部分。
二、人與人和諧發展的未來走向
在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人與人和諧發展中,政府服務、教育優先、村務監督、下山脫貧和文化活力元素,在新曆史條件下,會發生變遷而重新組合,有的元素會停止發生作用,如下山脫貧會因為武義農民普遍富起來了會變異為農村合作經濟的新崛起,而其他一些元素則得到了新的發展。
1.政府服務走向以農為本
當我在寫這節的提綱時,有人問我為什麼不是提“以人為本”,而要講“以農為本”?這正是筆者所想強調的,武義模式政府服務的走向問題。
確實,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以人為本思想要求在發展中體現對人的關懷,從人的需求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基本權利和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分享改革的成果。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黨在新時期對執政規律的新認識。從解決中國人口最多、問題最多的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人為本,首先必須堅持“以農為本”。
第二,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中國城鄉差別,真正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而民以食為天,這樣的箴言,不僅是對維係生命核心問題的直白概括,是一種生活結晶與社會認知的自然傳承,更是中華文化中蘊藏的政治智慧的寶貴結晶。所謂無農不穩,不僅是在說農村、農業、農民,更是在說天下安危所係。農村穩,天下安。這是對中國國情的準確概括。所以,“以人為本”必須“以農為本”。
在新農村建設中,縣鄉兩級政府的角色取向,價值取向,政策取向對政府服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產生推力還是阻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以農為本”理念的引導下,政府服務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向以農為本就成了一種必然。
未來10年,武義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服務在走向以農為本中,政府作為主體在發揮主導作用時會逐步為農民、為農村、為農業解決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1)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