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對策:武義模式的完善與走向(6)(1 / 2)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電力、飲水、電訊、電視網路等。這些方麵的公益性特征比較明顯。在中國城鄉之間存在著突出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國民經濟二次分配在城鄉之間的嚴重不平衡。要解決這種不平衡,隻有靠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入。發達國家的城鄉一體化程度比較高,也正是由於國家財政對農村區域建設投入較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預測武義模式政府服務將走向以農為本。

(2)社會事業發展問題

農村社會事業包括基礎教育、社會保障、衛生設施等。這方麵的公益性特征也比較明顯。例如,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衛生設施,不僅僅事關農民本身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與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密切相關。不搞好農村教育和農村衛生,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現代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都會由於勞動力素質低而受到嚴重的障礙。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預測武義模式政府服務也將走向以農為本。

(3)農業基礎設施問題

農業基礎設施包括田間道路、水利工程、梯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對於確保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和工業原料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意義。因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預測武義模式政府服務也將走向以農為本。

(4)政府農業服務問題

政府農業服務包括農業科研和推廣、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係、農產品市場信息等。這些政府服務活動,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都屬於政府公益性服務,政府必須擔負起主要責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預測武義模式政府服務也將走向以農為本。

總之,政府服務走向以農為本,簡言之,就是政府在追求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要關注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要把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中的充分就業、良好教育、消除貧困、社會公平等問題作為政府行為的選擇依據,就是要讓農民有參與發展的願望、能力和空間。要求政府必須拋棄傳統的單一以GDP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和尺度,建立兼顧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麵發展的新的評價指針和體係。要堅持“五個統籌”,給予農業、農村和農民更多關注,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從而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的戰略目標。

2.教育優先走向教育成為重中之重

對教育的重要性,武義人和武義政府是早有傳統,也早有覺悟的,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創造了教育優先的經驗。但是,從我們的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武義農民的文化程度還是很低的,在有關文化程度的981份問卷中,大學占0.61%,中專占1.12%,高中占12.13%,初中占4557%,高小占18.55%,初小占16.82%,文盲占520%。也就是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95%;初中占了4557%,接近一半,小學占了3537%,兩者相加占了80.94%,即占了絕大多數。這與全國其他省區的情況基本相同,如江蘇省的調查表明,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6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40%。這樣的文化程度與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和要求來比,是遠遠不能勝任的。據大多數學者就農村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得出的結論:如果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使得農業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提高1%,那麼農民的人均純收可提高2%;如果文盲比重降低1%,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增加1.2%。關於教育對經濟的作用,世界銀行也曾得出過結論: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增加一年,GDP就會增加9%。這裏指頭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與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由此可見,教育不僅事關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實施及其實現,更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世界銀行《2004年世界發展報告:讓服務惠及窮人》說得很深刻:“服務不能滿足窮人需要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失敗或許沒有金融危機顯得那麼突出,但其影響卻是持久和深層次的。當服務麵向全體人民……當我們采取全麵的發展觀念,承認母親的教育水平將有助於嬰兒的健康……服務就能產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