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態勢下,作為具有全麵育人功能、傳播先進文化功能、推廣科學技術功能、提高農民現代生存發展功能的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
正是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我們預測武義新農村建設,在人與人和諧發展中,教育優先將走向教育成為重中之重的地位,其主要表現將是:
(1)“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體製得到進一步的落實,農村教育的辦學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2)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增強,廣大農村學校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和就業創業的重要基地,成為農村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成為政府實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環節,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城鎮化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麵進步服務。
(3)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加強,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也有了新的發展。
(4)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已初成規模,農村中小學,以及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已基本完成。
總之,再經過10年的努力,在教育成為重中之重中,武義農民的文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應占到40%左右,這是一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指標。這個指標可以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發展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
3.下山脫貧走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曆史有時是在劃圓圈,中國農民的組織程度從土地改革後,首先在互助組織的形式下組織了起來之後,迅速地在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製度下被高度地組織了起來。但中國農民經曆了組織起來的酸甜苦辣麻後,終於回到了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劃了一個圓圈。但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民在飽享了“單幹”的“自由”和“幸福”之後,在市場經濟麵前又感到了“單幹”之弱、之難、之苦,於是又開始了組織起來。而這次曆史的劃圓圈並不是對曆史的簡單重複,而是一種螺旋型的上升,是在高一級平台上的曆史運行。為此,早在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就已經提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2006年黨中央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再次明確提出:“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製度。”
現在,正在中國崛起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農民為獲取更大的效益和保護自身利益,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堅持自願、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原則,按照合作製的方式聯合起來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的新型互助經濟組織。這種合作經濟組織是以農民為主體組建的;農民自願聯合、自發組織的;自助的經濟組織;是合作製性質的。在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交易,主要功能是為農民提供交易上的必要服務。所以,脫了貧的農民(包括下山脫貧的農民)致富後,在走向市場中必然會走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為什麼武義農民在未來10年的發展走向是參加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從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專業合作社95330個,入社農民為659萬人來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製度供給,在當前乃至今後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將是舉足輕重的,這是因為:
第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它將分散的農民聯合起來作為整體與龍頭企業發展合作關係,降低了龍頭企業與大量分散的農戶合作時的簽約成本、履約成本、監督成本、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增加了合作的效率,增強了其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