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對策:武義模式的完善與走向(7)(2 / 2)

而從中國傳統民本文化和西方民主文化嫁接中脫穎而出的村務監督,在未來10年的發展中,必將會把製度民主與文化民主進一步融合起來,從而使民主發育成一種製度文化。所以,筆者認為村務監督的國家意義也正在於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意義將越來越明顯地凸現出來。

5.文化活力走向文化產業化

文化,這個符號進入新世紀後正在中國散發出無限的活力,最突出的表達就是文化產業化的洶湧澎湃,2005年的超女現象就是一例。

由於人們一般隻注意和重視經濟,不少地方官員是一門心思抓經濟,所以,筆者在此要為文化產業多說幾句話。

據考,文化產業這個詞最初可能來自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文化時代與文化產業》這樣的文章發表,接著又有《新文化產業論》這樣的專著出現。這部專著所說的“文化產業”,主要是生產和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銷售書刊、雕塑、影視、音像製品的行業;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娛樂、策劃及文化經紀人等行業;向其他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服裝設計、裝飾、裝潢、文化旅遊業等。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不僅以上三大類產業極為興旺,而且從理論上充分注意到了文化的經濟意義。約翰·耐斯比特和帕特裏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趨勢》中就曾預言,文化的經濟意義將遠遠超過人們的意料。他們說:“藝術既是文化財產,同時又是經濟源泉。投資藝術將對一個地方的整體經濟產生影響,它有著乘數效益,藝術將使旅遊業大受裨益,從而推動工業的發展,提高不動產的價值。”該書還指出,美國從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間,勞動人口增長了43%,而作家、藝術家和藝人卻激增了144%。美國50個州的藝術投資1989年比1988年增長了11%,其原因,就是“為了找到經濟發展的契機”。又說,美國在中小城市或鄉村大量建設美術館、藝術中心、演出戲劇歌劇和交響樂的新的文化設施,也為“各地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產業也逐漸興起,傳統而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轉化為文化活力,再轉化為文化產業,早期的有深圳的“錦繡中華”和“中國民俗文化村”,開業一年就收回了2.1億元的全部投資,至今不僅成為深圳文化的品牌,也成了深圳的納稅大戶。近期的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不僅成就了李宇春這樣的女孩子,也為湖南衛視賺了個滿盆滿缽。所以,今天文化產業的蓬勃興起,使人們對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看到了當今世界是經濟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的廣泛滲透。越接近“第三浪潮”經濟,文化就顯得越重要。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發展最為迅猛、利潤也最大的產業之一。這些都告訴我們,不能僅僅把文化看成是在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麵起作用的軟力量,它也是像科學技術一樣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硬力量。文化是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是武義今後走向更文明、更富裕的一條必由之路。依筆者之預見,如果武義能認真製定發展文化產業的規劃,把武義獨具特色的溫泉文化、山水文化、古村落文化、明招文化、熟溪橋文化、推龍舟文化、“切糖”文化、佘族文化、荷花文化、有機茶文化、宣蓮文化、竹編文化、瑩石雕文化等都千方百計、百計千方地策劃打造成文化產業,那麼所有具有文化特質的武義文化事項都有可能成為文化產業,都有可能成為武義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