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武義新農村建設的田野圓了我們追求新鄉土中國的夢。
二、追述:新鄉土中國夢的軌跡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給我們勾勒了舊時代鄉土中國的圖像:
——“鄉土本色”描繪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土”是“鄉下人”的“命根”,“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
——“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描繪了“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這種鄉土社會,在麵對麵的親密接觸中,在反複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並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時也等於說,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隻有在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
——“差序格局”描繪了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聯係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麵上的,而是像水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維係著私人的道德”描繪了“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
——“家庭”描繪了在鄉土社會中,“我們的家既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
——“男女有別”描繪了“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禮治秩序”描繪了“禮治社會是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無訟”描繪了在鄉土社會裏,“作刀筆吏”是“沒有地位的”;
——“無為政治”描繪了“鄉土社會裏的權力結構”是鬆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
——“長老統治”描繪了在我們的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雖則有著不民主的橫暴權力,也有著民主的同意權力,但是在兩者之外還有教化權力”,“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來微量中國社會,都是也都不是,都有此像,但都不確當。”這就叫“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描繪了“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
——“名災的分離”描繪了“名災之間的距離跟著社會變化遷建率而增加”;
——“從欲望到需要”描繪了“鄉土社會是個傳統社會,傳統就是經驗的累積,能累積就是說經得起自然選擇的,各種錯位——不合於生存條件的行為——被淘汰之後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各人依著欲望去活動就得了”。
從費先生所勾勒的鄉土中國的圖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悟到,這幅圖像實際上是傳統中國的素描,正如費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言:
“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係,支配著社會生存的各個方麵,它並不排斥其他體係同樣影響著中國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裏發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確實,費先生的《鄉土中國》並不像他的成名作《江村經濟》那樣,是對一個以村為範圍的鄉土中國的具體考察和研究,但卻是對傳統中國“鄉土社會”入木三分的剖析。這種剖析是建立在對中國“鄉土社會”的洞悉之上的,它實際上是認識和了解舊時代鄉土中國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