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師與傳統(1)(1 / 3)

距今80年前,也就是1927年6月2日,上午10時,中國現代學術的開山、遜位皇帝溥儀的老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水自殺。

死的時候,他隻有51歲,正當學術的盛年。

這一事件,震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

也給中國現代學術史增添一個謎團。

王國維死後,他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同事、故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嫡孫、晚清大詩人陳三立的公子、中國現代史學的巨擘——陳寅恪,寫了一首《挽詩》和一首《挽詞》。

陳寅恪在《挽詞》的序言中,提出,王國維的死,不是“殉清”,也與羅振玉的“個人恩怨”無關,而是因為文化的苦痛,最終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現在“大師”的稱號很流行。如果以名副其實、實至名歸作為條件,並不是很多和學問沾邊的人,都可以稱作大師。

流行與時尚,應該與學術大師無緣。

但是,王國維和陳寅恪,那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實至名歸的學術大師。

如果稱他們為國學大師,也可以。

而且,我們從王國維和陳寅恪的身上,能夠看到、感悟到中國現代學術的諸多傳統。

學術思想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

提倡最高的學術,是國家最大的榮譽。(王國維)如果沒有了王國維和陳寅恪,中國現代學術史會顯得黯淡許多。

中國現代學術這個概念,我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使用。我主持編纂的《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叢書,“編例”寫於1991年3月,已經正式使用並闡發這個概念,醞釀則在1989年下半年。

我沒有追溯,我之前,是不是有人使用過“中國現代學術”這個名稱。但對這個概念作明確的界說,我應該是比較早的一個。

現代學術是與傳統學術相對應的概念。傳統學術是指傳統社會的學術。自先秦直到清朝末年,兩千多年的中國學術,都可以看作是傳統學術。它經曆了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的理學、明的心學、清中葉的樸學和晚清的新學等段落。

每一曆史段落,都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潮,出現了大批學術精英,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學術文化。

多元並立和互相融合,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特點。

儒釋道三教的互補互動,體現出中國傳統學術多元並立而又相融的特點。

佛教的傳入及其中國化的過程,尤可見出學術思想之間的互相融合。

但是當曆史的腳步走到了晚清,情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出現了“大變局”。學術方麵,開始了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變。

“大變局”的主要標誌,是西人大規模進入中國。學術思想的轉變,也與西潮洶湧而來有關。

有三個方麵的特點,可以把現代學術與傳統學術區別開來:1.學者追求思想自由;2.開始了學術獨立的訴求;3.吸收了新的學術觀念和學術方法。

中國現代學術的發端,開始於1898至1905年這一段時間。它的繁榮期,從後五四時期,直到30年代、40年代。這是乾嘉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期,大師巨子層出不窮。

我在《中國現代學術要略》中寫道:

中國現代學術在後五四時期所創造的實績,使我們相信,那是清中葉乾嘉之後中國學術的又一個繁盛期和高峰期。而當時的一批大師巨子,其人其學其績其跡,足可以傳之後世而不被忘記。他們撰寫的學術著作,在知識建構上固然博大精深,同時閃現著時代的理性之光,其開辟意義、其精神價值,都可以作為現代學術的經典之作而當之無愧。甚至可以說,他們之中的第一流人物,既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就個人學養而言,又是空前絕後的。因為他們得之於時代的賜予,在學術觀念上有機會吸收西方的新方法,這是乾嘉諸老所不具備的,所以可說是空前;而在傳統學問的累積方麵,也就是家學淵源和國學根底,後來者怕是無法與他們相比肩了。

這最後一句話是說,已經含有“昔不至今”的意思在內。東晉的佛學大師僧肇,撰有《物不遷論》,裏麵有“昔物不至今”一語,我用來比喻中國現代學術的良好傳統在今天所遇到的困境。

中國現代學術不僅收獲了實績,而且形成了多方麵的學術傳統。

概而言之,比如說,包括——

學術獨立的傳統;

科學考據的傳統;

廣為吸納外域經驗而又不忘記本來民族曆史地位的傳統;學者能詩的傳統;重視現代學術分類的傳統;重視通學通儒的傳統;等等。

就中尤其以學術獨立的傳統最為重要。

梁啟超說:“學問之為物,實應離‘致用’之意味而獨立生存。”

王國維說:“學術之發達,存乎其獨立而已。”

陳獨秀說:“中國學術不發達之最大原因,莫如學者自身不知學術獨立之神聖。”

蕭公權說:“所謂學術獨立,其基本意義不過就是尊重學術,認學術具有本身的價值,不準濫用它以為達到其他目的之工具。”

朱光潛則對學術的實用與不實用問題,作了詳盡的辨析:“學術原來有實用,以前人研究學術也大半因為它有實用,但人類思想逐漸發達,新機逐漸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強似一天,科學哲學都超過實用的目標,向求真理的路途走去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縱使無用,科學家哲學家也絕不會因此袖手吃閑飯。我們倘若要對學術有所貢獻,我們要趁早培養愛真理的精神,把實用主義放在第二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