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顧頡剛的購書工作結束,回到中山大學。此時校中正、副校長分別由戴季陶、朱家驊擔任。當時,朱家驊任命顧頡剛為圖書館中文舊書整理部主任,主持整理他所購的12萬冊書。對愛書如命的顧頡剛來說,這個職務顯然是樁美差。
擔任中大校長的同時,朱家驊也在杭州任浙江省建設廳長,在浙江,朱家驊從書肆裏聽到有關顧頡剛的購書情形,書商說:"送他書他不要,自己要的書也花錢買,這是從來為公家辦事的人所沒有的。"“3”朱家驊因此對顧頡剛印象頗好,他隔幾個月去中大一次,處理校務,顧頡剛向他申請設備費、印刷費,他無不批準。在朱家驊的支持下,顧頡剛在中大做出了許多成績。
在中山大學工作期間,顧頡剛給朱家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後,顧頡剛遇到麻煩,總要到朱家驊那裏尋求幫助,而後者也是盡力為他排憂解難。
1933年,顧頡剛和幾位同事成立了一個發行機構名曰"三戶書社",專門出版通俗讀物,內容是宣傳抗戰。1935年,有人向當局舉報,說該社裏的人都是共產黨,陳立夫以此為由要將該社封門。顧頡剛便於1836年1月帶了該社所出的出版物到南京去找朱家驊。關於此事,顧頡剛女兒顧潮女士說得很清楚:
"其時朱氏任交通部長,他翻了這些小書後,稱讚父親的工作,並表示支持;但他又說,因父親不是國民黨員,黨內不能信任,遂問父親能否入黨?父親為維護通俗讀物社起見,就答應了。於是他加入了國民黨,不過未曾辦入黨手續,也未曾向北平市黨部有所接洽,隻是以後接到朱家驊所寄入黨證書,成了特別黨員。朱氏幫父親平定了風波,不久又在中央黨部裏弄到2萬元,彙寄北平,做為該社工作經費。"“4”
1934年,顧頡剛因開設《中國古代地理沿革史》而組織了"禹貢學會"並出版了《禹貢》半月刊。後來,地方誌專家張國淦"把培德學校的基地捐給學會,地址在西皇城根小紅羅廠"。從此,該會有了正式的會所,可是有了會所之後要一筆開銷。張國淦先生寫了一筆親筆信,交顧頡剛,讓他到南京找時任行政院秘書長的翁文灝尋求資助,結果這位秘書長根本不給張國淦的麵子,一毛不拔,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顧頡剛。無奈之下,顧頡剛想到朱家驊。
"我沒有辦法,就去見朱家驊,請他想法。他說:'你們學術團體的刊物,照例隻有得到教育部請求補助,但這種團體太多了,教育部平均分配,所得一定不多。好在你們講的是邊疆,而中英庚款董事會正要辦邊疆教育,你們回去備一個正式信來請求補助,我在董事會開會的時候,替你們提出討論。'我聽了他的話就做了,居然於1936年夏天由董事會通過在一年度內給我們一萬五千元的補助費。我們學會的工作從此有了正常的發展,有了專任的研究員,發表的文章自然有更充實的學術貢獻。"“5”
既然朱家驊多次對顧頡剛援之以手,後者自然感激非常,自然會在內心並不情願的情況下主編《文史雜誌》,自然會在別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況下,欣然同意為九鼎作銘文。設身處地想一想,顧頡剛的"投之以李,報之以桃"也屬情有可原,隻是後來不肯承認銘文出自自己的筆下,就缺少一份敢作敢當的勇氣了。
魏邦良、安徽省馬鞍山市湖東二村19棟206室
郵編:243000電話:0555--235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