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漢民族研究概況(3 / 3)

另一種意見以杜榮坤、錢宗範、王雷等同誌為代表,他們認為漢民族的形成是分三步完成的。但是,他們之間又有較大的分歧,首先,對三步的具體過程看法不一致:

杜榮坤和白翠琴在《試論古代少數民族政權與祖國的關係》中說:黃河中、下遊的夏人、商人、周人經夏、商、周三個王朝和其他部落長期相處,華夏族逐漸形成和發展。春秋戰國時,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更廣泛、更頻繁,與四周的所謂戎狄蠻夷諸族逐漸融合。至秦、漢時期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漢代以後,漸稱漢族。他們的看法過於簡單,隻是一個論點而已。

錢宗範、徐碩如、朱淑瑤三人在《春秋戰國史話》第7章“民族的鬥爭和融合”中論述從華夏族到漢族的過程。他們說:西周和春秋前期,以夏、商、周三族為核心形成了初期的華夏族;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在和兄弟民族不斷融合的基本上形成為漢族的初型;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漢族正式形成。

王雷在《民族定義與漢民族的形成》中說:遠在3000多年前,中國曆史上出現的夏、商、周三個朝代,是漢民族的前身——諸夏部落的時代;秦的統一使華夏各部族開始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從秦開始到漢代是漢民族形成的時期。

張正明在《先秦的民族結構、民族關係和民族思想》中認為:華夏族是夏、殷、周三族彙合而成,“及至周滅了商,又封了虞、夏、殷的遺裔,華夏就算初具規模了。”漢朝建立後,華夏就被稱為漢人了。

我在《試論古代周民族的形成》中,對漢民族形成的三步過程,作了如下的表述:在周民族形成以前,中國中原地區分別形成夏民族、商民族以及蠻、夷、戎、狄等族;周民族形成後,在春秋民族大融合時期形成為華夏民族,秦統一全國時才形成為統一的華夏民族;西漢時華夏民族又發展、轉化為漢民族。

其次,對夏、商、周三代的人們共同體的性質看法也不一致,杜榮坤和錢宗範等人都籠統地稱之為“人”或“族”。王雷則明確地認定之為部族。此外鄭傑祥和姚致在他們研究夏代人們共同體的論文中也都認定夏族是夏部族。我的看法與王雷完全相反,在《從部族的定義看夏、商、周三族的性質》中論證了夏、商、周三族是民族,而不是部族。

關於漢民族的起源問題,近年來也有一些論文作了專門探討。由於漢民族是從華夏民族發展、轉化而形成的,所以學者們一般都注重研究華夏民族的起源問題。對此問題,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說起源於黃帝。林祥庚在《黃帝與夏商周》中,從傳世銅器和圖騰,從鞏固的部落聯盟關係,從考古文化三個方麵論證了夏、商、周三代同源於黃帝。

二說起源於黃帝和炎帝。楊國勇在《黃炎帝夏考》中,從分析先秦典籍入手,查明顓、鯀、禹是黃帝係統的人,祝融、共工則是炎帝係統的人。而“華夏”一詞的同來與黃炎的興起地河南新鄭有關。

三是起源多元說。梁釗韜在《百越對締造中華民族的貢獻》中認為:華夏族既以族的黃、炎為基礎,又融合了南方的一部分苗族和東南的一部分東夷、越族混血形成的。張正明在《先秦的民族結構、民族關係和民族思想》中認為:無論從血統上來說,從文化上來說,華夏都是蠻夷戎狄共同創造的。所以從族源來看,在華夏中間,蠻,夷、戎、狄就一應俱全了。鄒君孟在《華夏族起源考論》中認為:中原以炎黃為首的集團是華夏族形成的基礎;部分東夷集團是華夏族組成的重要部分;部分南方苗蠻集團是華夏族組成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綜上所述,漢民族起源和形成問題的研究經曆了古代朦朧時期;近代的西方學者鼓吹的“漢民族西來說”時期;三、四十年代的初步研究;五、六十年代的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時期;以及八十年代後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時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是逐步展開,逐步深入的。但是綜觀這些研究,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看,與漢民族研究這個巨大的學術寶庫相比還是很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