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
一、男耕女織考源
男耕女織,是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為什麼形成這個特征呢?眾所周知,漢民族在其2000多年的共同經濟生活中,小農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經濟地位。毛澤東在研究中國封建經濟製度的特點時就正確地指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對於從農民剝削來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於交換。那時雖有交換的發展,但是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的作用。”在自然經濟的支配下,漢族的農民2000多年來都是個體經濟,無論是自耕農,還是佃農,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在這種小農經濟的蝸牛殼中,農業和手工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為一個包括勞動者和剝削者兩個方麵,又包括農民和非農民在內的複雜的經濟共同體。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在印度相中國,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是由小農家和家內工業的統一形成的。”所以不管是自耕農,或者是佃農,都是躍拚且織,既產粟又產帛,形成“男耕女織”的自然結構。
男耕女織,本是一種自然分工,它是原始社會社會大分工的結果。但是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形成男耕女織這樣一種經濟結構,是淵源於夏、商、周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說文解字》解“男”字說:“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甲骨文“另”字作“”,鍾鼎文作“”,可見男子專事耕種。“女”字古文言,以已嫁者為婦,未嫁者為女。《說文解字》解“女”字說:“婦人也”;解“婦”宇說:“服也,從女,帚麗掃也。”甲骨文“女”字作“”,為席地作事的象形。可見女子專司家務,而家務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作織。所以《墨子·辭過》即說:“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聖王……放作,誨婦人治絲麻捆布絹,以為民衣。未知為飲食時,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商君書·畫策》也說:“神農之世,至耕而食,婦織而衣”。
漢民族不僅灌溉農業的曆史悠久,第三編中在論及並田製則巴述,而且種麻紡麻、養蛋織絲的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據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養蠶織絲的發明考,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長說故事。據說,黃帝大戰尤取得勝利後,聚會群神慶功,其中使在遙遠的嘔絲之野的蠶神全身縞素,向黃帝敬獻了兩絞絲,一絞黃的象征黃金,一統白的象征白銀.黃帝誇讚說:“今天眾神獻寶算這蠶絲最珍貴了。”於是把蠶絲交給了嫘祖,嫘祖又把它交給自己的孫女們織成比麻布好得多的美麗的絹,黃帝即用這種絹做成冠服。後來嫘祖想生產更多的蠶絲,讓神和人都穿上絹做成的農服,就找蠶神求教。蠶神明白了她的意思,就把衣油一揚,從一個衣油裏飛出來一群飛娥,從另一個衣油中取出一段桑枝,指在地上立刻長成一株桑樹。飛娥落在桑樹上,產下了大片的蠶種,蠶神向桑樹嗬了口氣,桑樹抽出了新芽,蠶種也孵出了蠶寶寶。這樣嫘祖開始養蠶了。不久,第一批蠶寶寶吐丁絲,結了繭,她就把養蠶、緞絲的方法傳授給了人間的婦女。從此,蠶種越繁殖越多,桑樹也栽遍了黃河和長江兩岸的大地,養蠶、采桑、繅絲、紡織也就成了婦女的專業。為了紀念嫘祖的這個貢獻,南朝劉宋以後皆祭祀其為先。考古材料對漢民族養蠶紡織的悠久曆史也提供了物征,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一個被切割過的蠶繭。後來,在浙江吳興錢山謙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現有一批盛在竹籃裏的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等。這表明,至遲在距今4000年前,漢民族的祖先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蠶桑絲織生產了。夏王朝時,《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夏民族養蠶的直宣接記載。商代甲骨文就有用牛或羊等豐厚桑品祭祈蠶神的記載,許多傳世的商代青銅器物,就附有絲織物的痕跡戊絹絲斷汽或用蠶形做裝飾花紋,甚至在河南安陽和山東益都等地的商墓中,還有形態逼真的玉蠶出土,這都表明蠶桑生產和絲織品在商民族的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了。到了周代,養蠶織絲已是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詩句提到蠶桑,其中員著名的《七月》中就寫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在戰國時期的銅器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桑圖中大麵積栽種的桑樹,這時,絲綢已成為周民族統治階級衣著的主要原料。由於漢民族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所以古代中國被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美稱為“賽裏斯國”,即“絲國”。
麻的種植和紡織可能早於絲。191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3塊葛布殘片。《詩經》中提到麻的也有幾十處,對粗細不同的麻線,各有專門名稱。從使用上看,絲為貴族和地主服用,麻為奴隸和農民穿作。所以,就男耕女織的意義來說,重要的是麻,以及後來的棉。在這種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麵前,商鞅在秦變法時就強調:“耕織致粟帛多者複其身。”正因為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戰國經濟結構的這樣一致性和連續性,所以《呂氏春秋·上農》中說:“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產也;後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束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