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利用各種水源條件發展農田灌溉。如洪水有很大的破壞力,危害嚴重,但漢族勞動人民利用它的規律,引導它灌溉農田,化害為利。《漢書·溝洫誌》中的《白渠歌》說:“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類,長我禾黍”,講的就是引洪灌溉。又如秦漢時黃河中下遊鑿水井灌田已十分普通。考古發掘在現在的北京和河南泌陽等地,都發現了作沼瀝農田用的古水井群。《齊民要木·種葵第十七》中還有田間並井群布置方案。此外利用流泉河濱進行灌溉更是占就有之。而曆史有記載的大型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安徽壽縣的芍陂、黃河大堤、浙江海塘、廣西的靈渠以及舉世聞名的大運河等也都是漢族人民利用各種水源灌溉農田的結晶。
其三、用地養地,使地力“常新壯”是漢族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一項傑出成就。很早以來恢複地力的辦法就是所謂棄耕製,到春秋時仍有不易之地(連種)、一易之地(休閑一年)、再易之地(休閑二年)的區別。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提倡“代田法”,就是種植行(壟溝)和行間(壟背)每年互換位置。與此同時,北方也創造出“區田法”,即在小區內,集中使用水、肥種植作物。這樣,漢族通過使用肥料、采用換茬、輪作、複種等辦法培育地力,把用地和養地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其四、鋤地是漢族在世界農業科學技術上一項富有特點的創造。鋤地的作用在於去草助苗,而且在於蓄水防旱。這就是《齊民要求·種穀第三》中所講的:“春鋤起地,夏為鋤草。”至今鋤地仍然是漢族農民最廣泛使用的一項科學技術。王充在《論衡》中早就說過:“深耕細鋤,厚加類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四五畝之分.”漢民族這些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特點和優良傳統,在漢民族“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中,是極富民族特點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毛澤東說:“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現在,中國有10億多人口,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也還必須發揮精耕細作的特點和優良傳統。
當然,在漢民族經濟發展的曆史上,這種小農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雖然有種種局限性,如單純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忽視畜牧業;又如大量墾荒開田,忽視林業和水土保持,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漢民族社會前進的步伐。但無可置疑的是,作為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的重要特征,這是漢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的主要經濟特征。就是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的曆史時期,中國雖然早在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但是漢民族2000多年來男耕女織的小農自然經濟仍然頑強地存在,影響和規定著漢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包產到戶”這種生產責任製之所以有這樣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它與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主要特征——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是柏適應的。
(第二節中央集權製下的經濟聯係性)
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表現在中央菜權製下的經濟聯係性。
經濟上的聯係性是一個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主要表現,即一個民族的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種行業之間在經濟上的社會分工和相互依賴。它是把人們聚結成一個民族的經濟紐帶。雖然漢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自然經濟占了統治地位,但是,在2000多年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度下,仍然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所必須具有的經濟聯係性。
一、經濟聯係性的表現之一:發達的交通網
一個民族內部有沒有經濟聯係性?經濟聯係性緊密還是不緊密?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看有沒有發達的交通。有了發達的交通網,猶如一個民族的肌體內有了四通八達的血脈一樣,一個民族的經濟就“活”了,其內部的經濟聯係性當然就緊密起來。漢民族的交通網是在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度下逐步發達起來的。
先秦時期,夏民族崛起之時,其交通區域大約僅限於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西北部,東北約有五、六百裏,南北至少也有三、四百裏,是謂“夏啟有鈞台之饗”,湯攻桀於鳴條。商民族崛起之時,其交通區域大概已西起河南商丘,東至海濱,東西之距在一千二、三百裏以上,南北之寬在數百裏之間,是謂“閼伯居商丘,相士因之”,“土烈烈,海外有截”;此後仲丁居,河稟甲居相,祖乙居邢,盤庚居殷。周民族崛起之時,其交通區域,南北之寬雖仍數百裏,但東西之距已從陝西境內之岐山直抵東海了。從夏至周,交通區域由西向東和由東向西發展,在黃河流域形成橫向的交通體係。其後,楚民族和越民族的崛起,各自在長江中、下遊建立了自己的交通區域,在長江流域形成橫向的交通體係。春秋之後,諸侯的兼並,民族的溶合,尤其是戰國時代的遊士、說客,合縱連橫,時而赴楚,時而至秦,時而抵齊,時而到燕,時而往“三晉”,恣意馳騁於江河南北,盡管各諾侯國之間相互設防,各自封閉,但是交通區域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發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仍然初步形成了縱向的交通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