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特征(2)(2 / 3)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華夏民族終由分散走向了統一。在中央集權的製度下,秦姑皇下令“墮名城”,不僅打破了各諸侯國相互封閉交通的情況,開始了“車同軌”的新時代,而且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製度,秦始皇又下令“治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大約有9條幹道。後又令蒙恬塹山堙穀,修築由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通鹹陽,長達1800餘裏的“直道”;令常額在雲貴地區修築“五尺道”;用兵百越時修築了過天嶺的“新道”,開鑿了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這樣,中央集權製度促使華夏民族的交通統一並發展,形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至珠江流域縱橫相連的交通體係,華夏民族內部的經濟聯係性當然也得到加強。

西漢之後,由華夏民族發展、轉化而來的漢民族,在中央集權製度之下,又開辟了許多新道和開鑿了許多新渠,主要有:

裦斜道:漢武帝令湯印為漢中太守,發數萬人開辟裦穀(今陝西裦城)到斜穀(今陝西郿縣)這路,長約700裏,使長安到南鄭縣八蜀的距離縮短了400裏。

回中道:回中在今陝西隴縣西北,漢武帝開回中道,北出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以通塞北。

子午道:從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經漢中,達終南山,為王莽所開。

飛狐道:從代至平城(今大同市東北),長300餘裏,為東漢光武帝詔王霸帶刑徒6000餘人修成。

嶠道:零陵(今湖南零陵)至桂陽(今湖南郴州市),為東漢章帝所開。

渭渠:起長安,沿終南山至黃河,長300餘裏,為漢武帝令徐伯表率數萬人開鑿。

陽渠:自滎陽(今河南鄭州市西)至千乘(今山東高壽縣高苑鎮北),長千餘裏,為東漢明帝所開。

所有這些新道和新渠的開辟和開鑿,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運用國家權力所建成,否則,誰能征發數萬人辟道鑿渠?誰又能詔率數千刑徒開路修渠?所以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表現,即發達交通網的建立,與中央集權製度是有密切關係的。

反過來,交通越方便,越發達,中央集權製度也就越鞏固。因此,漢民族曆代統治者也都注重發展交通,於是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血脈——交通,也就越來越發達。以唐代為例,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分為5條幹線:東路經洛陽至汴、宋,以至山東半島;西路至歧州(陝西風翔縣),入四川成都;南路至荊襄,再南下長沙經廣西達廣州,西北至涼州,以通西域,北路至太原,山娘子關至範陽(今北京),或沿黃河東進轉北至範陽。與此同時,唐朝還大大發展了前代以來的驛傳製度,全國共有驛站1639所,其中60所水驛,1297所陸驛,86所水陸相兼。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不必30裏。這種驛站雖然主要便於官吏往來和文書傳遞,但對發展交通無疑也是很有利的。從這些大州市到其他州縣又都有支線,交通順暢安全,正如《通典》所說:“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裏,謂之驛驢;南至荊、襄,北至太原、範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施遠達數千裏,不持寸刃。”水路交通也形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包括廣東、福建在內的江河湖泊水道網。正是“天下諸潭,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譯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淮海。弘舸巨艦,幹舳萬艘,交貿往返,昧且永日。”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隋朝開水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大河流,建成了南起餘杭(今杭州),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至涿郡(今北京),長達4000鄉裏,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條運河的建成不僅加強了政治的統一,而且對於加強漢民族內部的經濟聯係性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披稱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可以與萬裏長城相媲美的漢民族的又一個象征。

此外,海上交通有廣州、泉州、明州、揚州、登州等口岸,南通南洋,西至波斯灣和非洲東岸,東通朝鮮和日本。古代這樣發達的水路交通網發展到今天的鐵路、公路、航運四通八達的海、河、陸、空的現代交通網,如同血脈一樣,把漢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貫通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