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稠廣……俱已蠶桑為業,男士勤謹,絡緯機抒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萬餘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停足之隙。乃出產錦繡之鄉,積聚綾羅之地。
寫到這裏,筆者不禁聯想到浙江溫州橋頭鎮紐扣市場的興起和發展,這不是為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特征中,手工業與商品經濟互為因果的發展作了最好的注腳嗎?
(二)大商人的出現和商業的發展
漢民族封建商品經濟的發達還可以從大商人的出現得到證明。《史記·貨殖列傳》雲:“關中富商大賈,大抵盡諸田,田畜、土、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裏者,不可勝數”。漢武帝後,有的大商人積資達一百萬,此乃《漢書·貨殖傳》所載:“師史即衰,至成、衰、王莽時,雒陽張長叔、薛子仲皆亦十千萬。”
大商人的出現,必然促進商業的發展,據《史記·貨殖列傳》所載,當時商業種類之多與規模之大,是相當驚人的,就一個商人在一年中的買賣量而言;
(1)糧食業:“販穀糶千鍾。”
(2)釀酒業:“酤一歲千釀。”
(3)醬園業:“醯醬千,醬千。”
(4)屠宰業:“屠牛羊千皮。”
(5)薪炭業:“薪更十手。”
(6)造船業:“船長(共)千丈。”
(7)竹木業:“木千章,竹竿萬個。”
(8)造車業:“軺車百乘,牛車千輛。”
(9)鋼器業:“銅器千均。”
(10)鐵器業:“素木鐵器若茜千石。”
(11)油漆業:“木器梁者千枚。
(12)牲畜業:“馬蹄成千,牛千足,羊千雙。”
(13)筋角丹砂業:“筋角丹砂千斤。”
(14)布帛業:“帛絮細布千鈞。”
(15)綢緞業:“文采千匹。”
(16)皮革業:“塌布、皮互千石。
(17)生漆業:“漆十鬥。”
(18)油鹽業:“蘖淘鹽鼓十答。”
(19)魚業:“鮐觜千斤,鯫千石,鮑千鈞。”
(20)幹果業:“棗粟千石者三之。”
(21)皮毛業:“狐裘千皮,羔羊裘千石。”
(22)氈席業:“旃度千具。”
(23)蔬菜水果業:“果菜千種”。
這些數字足見漢民族封建商品經濟的發達。
講到商業的發展,南宋消業發展的情況更值得提及,因為宋代的商業已從政府對商業和洲人的幹涉和管製比較多的“古代型”,轉向幹涉和管製比較少的“近代型”了。據《夢梁錄》卷13所記,南宋商業發達的情況超過了以往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自大街至坊巷“大小期席,邊門懼是,無空虛之屋”,此其一。父二,大小鋪席密生意興晚,大商店貿易數額大多“動以萬數”。其三,“處處各有茶坊、酒肆、而店、果子、彩帛、絨線、香燭、袖醬、食米、下飯魚肉、鎂臘等鋪”,“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陰鼓遊人始稀,五鼓鍾鳴,災早市者又開店矣。”其四,除普通商店外,還有種類繁多的作坊店鋪,據筆者統計有92種之多,販女著形形色色的商品。其五,大小商店還經營批發生意,是謂“放褚羽毛,皆有誦府發客,其他鋪可知矣。”正是“江商海員,穹桅酗舶,安行於煙濤渺莽之中,四方百貨,不趾而集”漢民族材逮社會商品經濟的發達景況躍然紙上。
(三)貨幣經濟與商品經濟的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