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運輸的網絡化
明清之時,交通有了明顯的進步。過去內陸航運,直到宋代還是東西向為主,南北水路僅以汴河為主,南聯江淮,北至河南汴京而巳。明王朝時大力經營山東運河,接通了宜隸和長江流域,使人運河成為不僅是漕運的主要路線,也是南北貨運的幹渠。及至清代,不僅運河貨運任務繁重,而且長江、珠江也如此,這樣,加上各地大小河流航道,水運交通網大大擴展了。陸路方麵,到清前期,南北縱線有:
河北——山東——蘇北——蘇南——浙江——福建;
河北——山東——安徽——江西——廣東;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河北——山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
東西橫線有:
河北、皖北——河南——陝西——蘭州;
廣州——廣西;
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
再加上各地大小陸運道路,陸運交通網也大為擴展了。
3.商品流通條件的係統化
商品流通是需要有一係列保證條件的,首先是郵遞事業開始廣泛發展,在永樂年間已出現的民信局,到明未清韌時巳在沿江、沿海和內地重要的州、縣擴展,大小民信局達幾千處.民信同除了郵信、包裹和彙款處,還代運貨物、兌換鈔票,在東北,甚至還兼管鑷局保運。其次是責金屬貨幣——白銀的廣泛流通,明清之際,民間交易一直是大宗用銀,小宗用碎銀或製錢。再次是票號和錢莊興起,乾嘉年間,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天津開設日升呂顏料鍋,最先利用天津和重慶間銅綠貨運關係,創設彙兌法,始有票號。於是,一時間山西票號蝴起,專管彙兌業達30多家。錢莊在明未已出現,到清代,各大城市均有錢莊,其經營各種貨幣兌換業務,貼現相往來存款,既有利於商品流通的順利實現,又有利於商人資本的周轉。再次是某些商業經營的物質技術條件,如塌房、廓坊、堆垛場、堆棧一類為地區間大宗貿易服務的倉儲機構日益增多。所有這些都為商品流通創造了比較係統的條件。
4.海外貿易的擴大化
明代的城市如廣州、泉州、福州、寧波、上海、杭州、蘇州、鬆江、景德鎮等,都和對外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上海、鬆江,由於引種棉花,梢織業的興起和圓內外的銷售而得到迅速發展。而且明初為了鼓勵海外貿易,洪武二年特淮凡朝員貿易來的商舶,一核免稅,並派鄭祁7次下西洋,擴大和發展了海外貿易,故明代有“軍需國庫,半取於市舶”和“粵中公社詣費,多資商稅,番舶不至,則公私皆窮”之說。需要指出的是,明、清兩代,雖然對海外貿易四經屢加限製或粱止,但私人海外貿易一直在不斷擴大,大有不可遏止之勢,而且名方拄6陽油外貿易,300年間也有所增長,據《東西洋考·序言》說,穆宗隘慶印間,被禁的市舶一度恢複,於是收入大增,“歲無慮數萬,公私並賴,其殆天予之南庫隊”於是隆慶以來,墨西哥銀元每年流進中國數十萬到一二百萬之數。
所有這些條件的逐步兵備和完善,都對漢民族民族共同市場發生著影響,使民族共同市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麵是的市市場的規模更加擴大,聯係更加緊密,其主要表現是:
(1)固定商業闖的擴展。據估計,到鴉片戰爭前夕,北京、蘇州、武漢3城總計店鋪不下百萬餘家,這是城市市場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2)商業區的更多出現。如濟寧,從康熙到道光約170年間,城內街道由原來的45條增至62條,城外街道從原來的42條增至140條,形成了許多新的商業區。
(3)專業化行業的出現。一些城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行業出現專業化的現象,成為鄰近地區或國內該行業的批發交易中心。如蘇州不僅是絲織業中心,也是各省琶藍布彙集之所。又如臨清城,為北方布匹綢緞的主要她銷地,明神宗萬曆年間,這裏姚有布店73家,緞莊33座。
(4)集市空前繁榮。北京、南京的廟市白是典型,就是杭州的香市,據張訪的《陶商夢億》卷七所雲:“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服肋笛瑪,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仿、孫兒嬉具之類,無不集。”
(5)國內物資交流擴大,洋貨內銷增多。據徐熙鱗的《熙朝新語》卷十六所雲:蘇州“山海所產之珍奇,外國所通之貨貝,四方往來千萬裏之商賈,濟肩輻筷。”徐揚的《盛世滋生圖》上就有二家懸掛“洋貨行”市沼的店鋪,嘉慶年間,又成立了專管洋貨業的“詠勤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