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依儒家的人性思想來看,就是孔子所說的“溫、良、恭、儉、讓。”
溫,就是容貌、舉止溫和、溫柔、溫文、溫厚。對此,古典文獻中有很多論述。《詩·秦風·小戎》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指性情溫和;《大戴禮.文王官人》說:“心氣寬柔
者,其聲溫好。”指聲音溫柔;《禮記·文王世子》說:“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指溫和而有禮;《禮記·內則》說:“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容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指溫和善良;《後漢書·王暢傳》說:“疾惡刻嚴,務崇溫厚。”指溫和厚道。凡此等等都是增進感情的紐帶,對人和顏悅色、心平氣和、言柔意誠、理直也不氣粗、被人誤解也不暴跳如雷,至今也是心靈美的重要表現之一。
良,就是品質善良,容貌和悅、舉止和順。《詩·小雅·常棣》所說的:“每有良朋,況也永歎”中的“良”,就是善良之意;《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說的“其容良”中的“良”就是和悅、和順之良。古代漢族對“良”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視,對好人、善人稱之為“良人”;對善良賢能之子稱之為“良子”;對好友稱之為“良朋”;對清廉賢能的官吏稱之為“良吏”;對記事信有據的史官稱之為“良史”等等。在道德觀念上對善良之心、仁義之心,稱之為“良心”。孟子作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而一個人若沒有良心,“則其違禽獸不遠矣!”至今,漢民族民間對於這種存在於內心的對是非、善惡的認識,還是稱之為“有沒有良心”,認為有良心的人是善良的人,而沒有良心的人則常常被人們斥“狗都不如的人”。心地善良,民間認為應該永遠是人們待人處事的出發點。
恭,就是恭敬、肅敬,或貌恭心敬。《尚書·皋陶謨》說:“願而恭。”《禮記·典禮上》也說:“是以君子恭敬撙節。”孔子在講到為人的品德時也曾說過: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其意就是說為人應該容貌態度端正嚴肅、工作嚴肅認真,對別人忠心誠意。隻要做到“恭近於禮”,就可以“遠恥辱也”。孟子也說過:“恭敬之心,禮也。”所以古代常常稱謙恭之人為“恭人”。貌恭、心敬至今仍然是人們所讚揚的一種美德。
儉,就是樸素、節省、不奢侈。這裏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舜時,大禹治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舜認為禹確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老百姓又愛戴他,想讓位於他,但禹再三謙讓,不肯接受,舜感動地說:“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幾千年來,“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一直受到後世的稱頌,並簡化成“克勤克儉”的成語。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至今仍然是黨所提倡的一個優良傳統。
讓,就是謙讓。孟子說過:“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賈子·道術》亦說:“厚人自薄謂之讓。”在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中,自動自發的禮讓,把方便讓給別人,把榮譽讓給別人,是維係社會和諧、寬鬆的關鍵。因此,一個有謙讓精神的人至今仍被人們讚之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總而言之,一個具有“溫、良、恭、儉、讓”善良本性的人,按照儒家人性的觀點來看,集中到一點,就是“君子”,即有道德的人。一個人如果要成為“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並不一定要有豐富的學識和特別的才華,也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隻要肯努力學習,注意修養,就可以達到這種理想的人格,正是《孟子·告子下》所雲:“人皆可以為堯舜”也!
由此可見,人性思想是儒家思想積澱在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中的又一種重要成分。
三、仁禮思想
仁與禮,是孔於思想的核心。在天命思想和人性思想的指導下,孔子一生最致力的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此問題,孔子的思想和原則就是仁。那麼,仁的具體涵義又是什麼呢·孔子答曰:“愛人”。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有政治意義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有經濟意義的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買賣關係;有社會意義的親戚關係、朋友關係;有家庭意義的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兄弟關係,等等。仁者愛人,真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複雜關係的既深刻,又明了的概括。這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一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