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征(2)(1 / 3)

另一方麵,為了實現仁的理想和貫徹仁的發現。孔子又提出了以禮作為仁的標準和仁的表現。那麼,禮的具體涵義又是什麼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雲:“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泛指社會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孔子從“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原則出發,對於如何具體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了許多闡發,他說:“君使臣以禮”,把禮作為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規範;他說“齊之以禮”,把禮看作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把禮當作治民的根本政策。於是,孔子在強調仁的同時,又強調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並規定了禮的具體內容是孝、悌、忠、恕、知、智、勇、恭、敬、寬、信、敏、惠等。

此後,儒家思想經西漢的“獨尊”,隋唐的“科舉製”,宋明的“理學化”,仁禮思想也隨之深深地積澱於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之中,無孔不入地滲透於漢民族政治體製、道德意識、行為模式、思維方法、感情態度、審美心理、文化藝術、社會習俗、家庭風範的一切方麵,並浸入到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無意識的探層,常常成為漢民族群眾一種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習慣。

儒家仁禮思想對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滲透和浸入真的這麼厲害嗎·是的,讓我們以曆來人們最熟悉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為綱,作一些具體的分析吧!

1.仁

孔子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和具體情況,教導人們怎樣從人的本性去了解仁,怎樣從自我修養去了解仁,怎樣從與人的交往去了解仁;告訴人們如何自愛,又如何愛人。那麼,如何實踐仁呢·孔於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把“孝”、“悌”作為實踐仁的起點。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強調贍養父母既要有敬重的心情,又要有愉悅的容色,否則的話,隻養不敬,形式上的“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也不算“孝”。因為孔子認為“孝”是由父母對子女的愛引起的子女對父母的“敬”。這樣敬老遂成為漢民族傳統道德之一,最典型的奠過於晉李密,當他被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時,其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為由,推辭不就,為此他寫了一篇淒婉深沉、感人肺腑的敬老名篇——《陳情表》。文中說:“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而今祖母“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把李密敬老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

於是“父慈子孝”作為漢民族家庭生活的風範,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和規定著漢民族千家萬戶的家庭,使“少有所長,老有所終”,維持了社會細胞的安定和發展。如果剔除其中封建家長製的消極因素,那至今不仍然是維係漢民族家庭穩定的紐帶嗎·不仍然為漢民族所特有的社會道德風尚而為西方民族所羨慕的嗎·

不僅如此,儒家的理想,是把仁愛由近親推廣到所有的人,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這方麵,孔子特別強調的是對人的“忠”。所謂“忠”,剔除“事君”的封建糟粕,就是忠誠,就是盡心竭力,在政治上就是愛國、愛民族。《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省”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其意就是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孔子本人也是十分強調“與人忠”的,他對曾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在這裏,“忠”是“盡己”,意思是盡了自己的心意和力量,對自己誠實不欺;“恕”是“推己”,意思是推己及人,由自己而推想到別人。再具體一點說,一個人若工作時盡心盡力,就是忠於工作;替朋友辦事時盡心盡力,就是忠於朋友;替國家和民族服務時盡心盡力,就是忠於國家和民族。

這種“忠誠”之忠,“盡心竭力”之忠,愛國、愛民族之忠的思想,幾千年來陶冶、哺育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誌士和民族英雄,真是燦若繁星,不可勝數,如“匈奴末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赳赳桓桓,亦紹厥後”的趙充國;投筆從戎,二通西域的班超;“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曹操;憂國傷時,詩聖著千秋的桂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精忠報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嶽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願將血淚寄河山”的李清照;“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辛棄疾;正氣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的於謙;平定倭寇,保衛海疆的戚繼光;“卓識沉機,通達大體”,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徐光啟;驅逐荷夷,收複台灣的鄭成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一直到近、現代銷毀鴉片,抗擊殖民侵略的林則徐;“斬邪留正解民懸”的洪秀全;“驅除韃虜,恢複巾華”的孫中山;“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還有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以及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劉伯承等等,他們用自己的血肉,用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譜寫了漢民族曆史上最動人心魄的,以愛國、愛民族之忠為主旋律的一首交響樂。今天,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正是“忠”的發揚和光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