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義
“義”字的含義非常有意思。漢字繁體“羲”,從“羊”,從“我”,而“善”和“美”兩字上部也從“羊”,因此,按照漢字的會意原則,通過我自己表現出來的善和美,就是義。孔子又曾說過:“義者,宜也”。“宜”有“相當”和“合理”的意思,因此,應當和合理的事物,也就是義。這樣,我們可以認為:義一定是善的和美的,也一定是應當的和合理的。所以,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
“義”的觀念,積澱在漢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之中,化作漢民族的一種心理狀態,那就是一事當前,人們總要問自己:我這樣做是義,還是不義·在這種被儒家稱為“義利之辨”的良知與私欲的交戰中,如果良知獲勝。那就是義,就是“人之正路”;反之,則不是義,就是歧路。這樣,在漢民族中看一個人義還是不義·一般習慣在富貴、貧賤和生死三個人生道路的關口上去考察和考驗人。而一個人若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義”的觀念,積澱在漢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中,又鑄成了漢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就是民族誌氣和節操,它是民族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表現。西漢時,蘇武“留胡節不辱”,是漢民族堅持民族氣節最早的一個典型。宋以後,由於漢民族長期處於亡國滅族的危機之中,民族自我意識的增長特別急驟,一些愛國誌士也就特別講氣節。當南宋最後亡於元時,許多官員,甚至包括南宋皇帝都不肯向元軍屈服,紛紛跳海,以死殉國,文天祥就是一個傑出的代表。他就義後,人們在他的衣裳上發現了他寫的幾句話: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看後,沒有一個人不為文天樣愛國、愛民族的偉大民族氣節所感動。正是這種民族氣節的浩然正氣,成了漢民族所有“誌士仁人”的脊梁骨,造就了漢民族“舍生取義”的偉大民族精神。今天,當我們也麵臨生死關頭的考驗,是為了貪生怕死而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呢?八十年代的老山英雄們,以時代的最強音,譜出了漢民族偉大民族氣節的新樂章,不是再一次證明了“義”是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中一種極寶貴的道德意識嗎·
3.禮
這裏所要分析的“禮”,不同於上麵已論及到的作為仁的標準和表現的“禮”,是孔子所特指的周禮,即西周傳統的典章製度,包括人與人交往的禮貌、禮節、禮儀,是一種狹義的禮。孔子認為,禮在人們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他在《禮記·哀公問》中說;
“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
這種“禮為大”的觀念,積澱在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之中,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演化、發展、擴大為禮治和禮教。這樣,在“禮”的積澱中,既有好的成分,又有壞的成分,既有講文明、講禮貌的民族傳統美德,又有尊尊、親親的封建等級遺毒。
在好的成分的潛移默化下,“禮”對漢民族的社會政治生活起了兩種作用,一是指導作用,告訴人們如何處理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以及上、下級關係,使社會變得和諧而有秩序,現在提倡的“五講四美”,不正是禮的這種指導作用的新發展和新表現嗎·二是節製作用,告訴人們看、聽、說、做均要接受禮的節製,合禮的才可看、可聽、可說、可做,不合禮的就不可看、不可聽、不可說、不可做,不能為所欲為。這樣就可以使人的言行不至於越軌,避免犯錯誤或犯罪。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正是在新的時代,以新的形式在發揮著禮的節製作用嗎?
當然,在壞的成分的影響下,“禮”對漢民族的社會政治生活也起了消極的僵化作用和毒化作用,無庸諱言,當前阻礙我國進行社會政治體製、經濟體製、教育體製改革的種種障礙,如政治地位高於知識地位;唯上、唯書、唯洋而不唯實的教條主義;官僚衙門作風;幹部隊伍中存在的複雜的血緣、姻親關係網絡;家長製、一言堂的專製作風,以及走後門,拉關係,論資排輩等等,或全部,或部分是受“禮”的僵化作用和毒化作用的影響而形成和造成的。這是我們現在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也是必須向人們大聲疾呼的一個問題,即不要忘記了在中國,在漢民族中有著既深又廣的封建主義思想,而“禮”的尊尊、親親正是封
建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使一些人不以為恥,反而公然大行其道。
此外,漢民族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打拱、作揖和跪拜等禮節形式是具有民族特點的。打拱、作揖是平輩之間的常禮,也講究禮節的古代,友人相遇也往往邊說“請”,邊打拱、作揖相讓,以示尊重。跪拜則是一種莊重的生活禮節,一般行於臣對君,下級對上官,幼輩對長輩之間。辛亥革命後,隨著封建君主製的廢除,跪拜之禮遂被廢止,但並未絕跡,在民間下輩對上輩有時也行此禮以示敬重。可見,“禮”在漢民族的行為模式和社會習俗上他留下了深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