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征(4)(2 / 3)

除此之外,還認為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認為馬頭娘是蠶神。認為灶君是灶神,掌管一家禍福,每年上天一次向“玉皇大帶”訴說此家善忍。而專以瘟疫害人的鬼神叫做“瘟神”。甚至門有門神,即神荼、鬱壘或秦叔寶、尉遲敬德;床有床神,叫床頭床婆,可保小兒安睡;廁所也有神,叫做“紫姑”,亦稱“坑三姑娘”;狐狸也可修煉成精,化成人形,而被尊為“大仙”加以奉祀,稱之為“狐仙”,俗稱“狐狸精”。

後來,一些曆史人物也變成了人們崇拜的神仙。如所謂“八仙”,就是本受萬神之主——玉皇大帝管轄,又不聽道家之祖——太上老君調遣的“散仙”。其中漢鍾離就由漢末晉初的一裨將鍾離權變來,呂洞賓就是唐朝時舉進士落第的呂岩,韓湘子即是唐朝韓愈的侄子,藍采原來的真名叫許堅,張果老原是唐明皇所寵信的一個老道士,何仙姑相傳是唐廣東增城何泰的女兒,曹國舅是宋朝大將曹彬的兒子、曹皇後的兄弟,鐵拐李本為宋朝時的李玄,這些人因種種原因得道成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了漢族老少皆知的成語。又如三國時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也被尊為神,稱為“關公”。

另外,隨著佛教的傳入,又認為觀音菩薩是“送子娘娘”,專管生育男孩。認為閻王是主管地獄的神,十殿閻五即: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又稱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除閻王外,還有主管生死的判官和小鬼以及吊頸鬼、短命鬼、僵屍鬼、砍頭鬼等孤魂野鬼。

時至今日,道家的這種神仙論在漢民族民間仍古相光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市場,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不可等閑視之的一種精神障礙。

從上所述道家思想中“道”論、“無為論”、辯證論和神仙論在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中的積澱,不難看出道家思想對漢民族共同心理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如果說儒家思想築起了漢民族共同心理的長城的話,那麼,道家思想也是這個長城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學術界流行著儒、道互補的觀點,若我們從對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影響去理解,則可以認為漢民族共同心理長城是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築成的,所不同的隻是兩者所處的地位,影響的程度,作用的範圍略有不同而已。

二、佛家思想在共同心理上的積澱

佛教,是漢民族的舶來品。

佛教,自漢代傳入之後,經曆了依附、融合、漢化的過程,最後終於成為中國化的佛教,逐漸紮根在中國的土地上。對此過程,本書第四編第一章第三節《民族大同化的產物和民族文化大融彙的結晶——唐文化》已有論述,在此就不再贅述。現在,要討論的是佛教的思想,即本書所稱的佛家思想,隨著佛教在中國土地上的紮根,有些什侖東西積澱於漢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之中呢?這些積澱對漢民族的共同心理又有什麼影響呢·答曰:是佛家思想的苦空觀和報應論。

苦空觀,是佛家思想的理論核心。佛致的基本教義認為現實世界是個痛苦的過程,概括起來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僧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總之人生在世,一切皆苦,所謂“苦海無邊”也。那麼,如何脫離苦海呢·佛教又認為“諸法皆空”,即一切事物的現象雖然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但事物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常住不變的個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正如佛經所雲:“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據此,告訴人民看“空”一切,從而忘掉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苦”,就是脫離苦海,慈航普渡的唯一途徑。

這種打扮得極為精致、又極為通俗的苦空觀,實則是消極頹廢的悲觀主義披著佛教外衣的一個翻版,漢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中本來就積澱下了道家“無為”論的基因,所以佛家思想的苦空觀極易引起漢族人的共鳴,從而積澱於漢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之中。許多消極悲觀的厭世者,雖然並非是佛教徒,但他們常常發出“做人難,做人苦”的感歎,認為一切皆空,而看破紅塵,有的甚至走向絕路,不正是“佛”光在漢民族共同心理上的一種返照嗎·這與道家“無為”論演衍而成的消極頹廢的悲觀主義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由於佛教的苦空觀比道家的“無為”論通俗易懂,所以其在漢民族間的影呐運比道家為大。

報應論,是佛家思想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在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原因的時候,提出了唯心主義的“十二因緣”說。所謂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因緣相連而生,前者為後者之因,後者則為前音之果。具體說來,就是“無明”(無知)引起了“行”(意誌),進而引起了“識”(精神的統一體),進而引起了“名”(構成身體的精神)和“色”(肉體),進而引起了“六入”(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種感覺器官),進而引起了“觸”(與外界的接觸),進而引起了“受”(感受),進而引起了“愛”(貪愛),進而引起了“取”(對外界事物的追求),進而引起了“有”(生存的環境),進而引起了“生”(生),進而也就必有“老死”(老死)。九九歸一,人生的痛苦是“無明”所引起的,隻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後來,“十二因緣”說與“輪回”說結合起來,提出了“三世兩重因果”說,即在輪回中十二因緣可分為前世、今世和來世,“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和“行”是前世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世果;“愛”、“取”、“有”是今世因;“生”、“老死”是來世果。強調隻有信你佛教修行,消除“無明”,才能擺脫生死輪回。這樣,“十二因緣”說和“三世兩重因果”說以“生死輪回”說為粘合劑,形成了佛家思想的報應論。這就是說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在不斷的輪回中生活。輪回有六條道路:天、人、阿修羅(魔鬼)、畜生、餓鬼、地獄。宣稱一個人今生的行為符合佛教的“法”,來世即可得到理想的轉生;若違背佛教的“法”,就要變成餓鬼、畜生,甚至墮入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