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在宗法製度的製約下進行的分封,雖然削弱了西周王朝中央的權力,但各諸侯國仍奉國王為天子,敬為大宗。政治上雖不集中統一,但同宗同祖的同胞觀念卻為各諸侯國所承認。在這裏,不僅周王所封的同姓、異性諸侯認為自己與周王“同宗同權”,而且隨著周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原來的夏民族、商民族的諸侯國,後來也認為自己與周王是“同宗同祖”的。《禮記·祭法》即說;“夏後氏亦祝黃帝而郊鯀,祖顓瑣而宗禹;殷人帝譽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你看:夏民族崇拜的祖先是黃帝本身和黃帝的曾孫鯀以及鯀的兒子禹;商民族崇拜的祖先是黃帝的曾孫嚳和嚳的兒子契,及後代湯;周民族崇拜的祖先是黃帝的曾孫嚳和嚳的兒子後稷,以及後代文王和武王,這樣,夏、商、周三族都變成為以黃帝為共同祖先的同宗同祖的親戚了。在同宗同祖同胞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政治上的不統一越來不滿。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於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於是他就編著《春秋》,提出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政治理想。荀子在讚頌周武王“天下為一”的業績的同時,也認為“天下不一,諸侯俗反”。最後才由崇拜黃帝的子孫顓頊為祖先,與夏、商、周三族“同宗同祖”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使“古今上下皆安之”,由此可見,秦始皇統一六國,完成華夏民族統一大業,決不是一個偶然的曆史現象,而是同宗同祖的漢民族政治上要求統一“勢之所趨”的必然結果。這就為漢民族的最後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同胞觀念在漢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凝結作用不是不言而陸了嗎·!
進而,在漢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同胞觀念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中仍然是一種絕好的凝結劑。本書在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北方民族同化風起雲湧》中已有論述,在此還可以進一步說明的是,盡管漢民族發展的道路曆經曲折,分裂的局麵以各種形式不斷在曆史止出現,但是同宗同祖的漢民族總是渴望統一,支持統一的。就是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了統一全國,也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以便成為與漢民族同宗同祖的“黃帝子孫”。大家熟悉的北魏鮮卑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其推行“漢化”政策的種種措施中,最個心的問題就是要使自己成為“黃帝”的子孫。公元469年並下詔說,“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由於黃帝,以土德王,故力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氏。”這樣,鮮卑族的拓跋氏一下子成了與漢民族同宗同祖的“黃帝子孫”了。還有遼的阿保機建孔子廟,命皇子們春秋祭奠;西夏毅宗改蕃禮用漢禮,以及崇宗定漢學為國學;金章宗規定對伏羲、神農、軒轅、少昊、顓項、高辛、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等前代帝王3年一祭,等等,都是希望自己成為與漢民族同宗同祖的“黃帝子孫”的心理反映。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就加速了少數民族“漢化”的進程,出就是促進了漢民族的發展。同胞觀念在漢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凝結作用不也是不言而喻了嗎·!
由於同胞觀念在漢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在民族的共同心理上起著凝結作用,所以它大大增強了漢民族的穩定性。曆史的發展表明:華夏民族經秦的統一,到西漢時發展,轉化成漢民族後,就以極其鮮明的民族特征,以極其堅強的民族性格,以極其強烈的民族意識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從此以後,無論五胡十六園至南北朝的狂風暴雨,還是五代十園至宋、遼、西夏、金的驚濤駭浪。漢民族都堅如磐石,並沒有分裂,沒有被同化,更沒有亡族,經過無數次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洗禮,漢民族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以其先進的經濟和文化、加上同宗同祖的同胞觀念,不僅團結了本民族,保持了本民族的穩定性,而且同化了很多少數民族,發展、壯大了自己,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而月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最大的民族列入世界民族之林。同胞觀念幾千年來已成為漢民族的一個靈魂。
二、鄉土現念的烙印
鄉土觀念,是宗法思想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宗法製度的實質是血緣關係與地緣關係的結合。進入封建社會後,由於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建立和擴大,在宗法製度的影響下,在漢民族的居住分布中,形成了一鄉一姓的“宗族”。或一鄉多性的“家族”聚居的狀況。再加上在宗法思想支配下,人們一開始就把崇拜祖先與祭掃祖先墳墓兩件事緊緊聯係在一起,當成人生中的一體大事。而所渭故鄉,就是祖先墳墓所在地,也是家族和家族居住之地。所以在漢族民間,故鄉又稱為“故土”、“故裏”、“故園”等。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曆史淵源,宗法思想積澱到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之中,給漢民族的共同心理又打上了鄉土觀念的烙印。
漢族俗語說:“美不美,故鄉的水;親不親,故鄉的人。”表現了漢民族濃烈的鄉土觀念。在鄉土觀念的影響下,過去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取一撮家鄉的泥土,珍藏在身邊。稱之為“鄉井土”。直到現在,不少海外華僑還藏著這樣的鄉井土!為了表示對故鄉的一片深情,在幾乎遍布全世界的一千幾百萬華僑中,很多人仍堅持講漢語,寫中文,吃中餐,穿中山整,著布鞋,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甚至修建“唐人街”聚居。這種濃似灑,令人醉的鄉戀之情在漢民族中是有悠久曆史傳統的。詩仙李白就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名句。漢族俗語又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個人。不管他長期居住何地,晚年終究要回到故鄉定居探親。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外地工作的人攜老扶幼地舉家回故鄉探親,或稱為“回老家探親”。浙江省武義縣就有一句俗語說:“看不見壺山要流淚”。意思就是說武義人眷戀故鄉,一般都不願到外地去。毛澤東同誌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雖然長期遠離故鄉,但對故鄉同樣充滿了眷戀之倩,1959年6月他回到韶山,寫下了“明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王鞭。為有犧件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孩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著名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