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就形成了“歸葬”的習俗。“歸葬”就是死幹他鄉而葬之原籍。《後漢書·陳傳》有“(張)讓父死,歸葬穎川”之例,《後漢書·朱穆傳》又有“起忠喪父,歸葬安平”之例。現代此俗仍流行。寥承誌同誌在1982年7月24日寫給蔣經國先生的信中就說:“近讀大作,有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國與先人同在之語,不勝感慨係之。會老先生仍厝於慈湖,統一之後,即當遷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廬山,以了吾弟孝心。”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在他生命最後年月的日記中說;如死在台灣,“願葬在玉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又說:“遠處是何鄉?是我之故鄉,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為此,他寫了一首感情誠摯的《望大陸》詩說: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隻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誌!
拳舉赤子心,悠悠思鄉情,躍然紙上,把漢民族柔揚寸斷的鄉土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正統觀念的烙印
正統觀念,是宗法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宗法製度的特點是分為大宗、小宗的嫡長子繼承法。後來這種嫡傳或直接繼承的宗法思想,積澱到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之中,給漢民族的共同心理打上了正統觀念的烙印,使之成為漢民族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作為漢民族自我意識表現形式的正統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刪削《春秋》。《春秋》相傳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宮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一部編年史。孔子在整理《春秋》時,曾根據其“裔不媒夏,夷不亂華”的華夏民族的民族意識,把華夏民族與“披發左衽”的民族嚴格區別開來,故有“春秋筆法”之說。《史記·孔子世家》就記載說:“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遂開正統觀念之先河。
所謂“正統”,就是中國封建社會,某一王朝在統一全國後,對其一係相承的係統的自稱,即歐陽修在《正統論下》中所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而正統觀念則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不分朝代,把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曆史從古到今地統一起來。西漢時,司馬遷以《公羊學》“大一統”的思想為指導思想,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完全改變了春秋戰國分國割據的曆史概念,以曆代天子為主,上起五帝,曆夏、商、周三朝,經春秋戰國,至秦漢,一脈相承,把漢民族的曆史統一了起來。這種以天子為全國的中心,天子所屬的朝代被認為是正統朝代的正統觀念,雖然是封建社會時期大漢族主義的一種表現,但是這種民族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在客觀上卻是民族自我存在的強烈表現,是漢民族民族意識的具體化。《史記》的完成,在國家形態上來說,是把從五帝經夏、商、周、春秋、戰國至秦都統一於漢朝的正統軌道;在民族形成上來說,又是把自黃帝的傳說時代起,到夏、商、周、楚、越諸族,以及春秋時期形成的華夏民族、秦統一的華夏民族統統納入了漢民族的體係之中,在客觀上表明了從夏、商、周、楚、越諸族,到華夏民族(包括港台於華夏民族小的部分蠻、夷、戎、狄在內),到漢民族的曆史淵源關係。
正統觀念作為漢民族自我意識的一對表現形式,剔除其封建大漢族主義的作用,那末,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武力強大的民族都沒有能消滅或同化漢民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正統觀念發揮的作用所致。因此,把漢民族意識具體化了的正統觀念,對統一和穩定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所起的一定的積極作用是應該給予充分注意和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