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古琴音樂具有陶冶和表現漢民族性格的功能。唐代的薛易簡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這種情況,在現存的上千首古琴曲中有多方麵的表現,如《漁歌》表現漁夫在大自然中勤勞樂觀情感的同時,又寄托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向往遁跡山水生活的心情。又如《胡茄十八拍》表現了蔡文姬幸存、別子、還鄉,悲歡交織的矛盾心情。再如《墨子悲絲》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墨子看到潔白的絲被染成不同顏色,從而感歎人類也是在社會上由純潔而變成形形色色,產生悲思的內心活動。還如《平沙落雁》通過對秋爽天高、水遠沙明,雁陣的飛翔、鳴叫、盤旋、降落、起飛的種種描寫,造成了一幅雅致清秀的圖畫,使人產生寧靜閑適之感。此外,伯牙彈琴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古琴音樂的這種功能,據說伯牙跟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後隨成連到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鳴悲號之聲,心有所感,琴藝大進,陶冶了靈性而作琴曲《水仙操》。後來,伯牙又因長期沒有遇到知音而苦惱。有一次,他彈琴給一位叫鍾子期的隱士欣賞,子期聽了一會說:“這琴曲的形象如同巍巍高聳的泰山。”又聽了一會說:“這又象是浩蕩無際的江海。”伯牙彈的正是《高山流水》一曲。遇到了這樣的知音,伯牙萬分高興,兩人遂成知己,此即“《高山流水》識知音”。一年之後,伯牙去看望鍾子期,哪知子期已經去世了,他悲痛欲絕,於是“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此即“伯牙破琴謝知音”。
其三,古琴音樂表現了漢民族氣貫長虹的民族氣節。《神奇秘譜》中激昂慷慨的《廣陵散》,是東漢時期的古曲,表現了戰國暑期韓國鑄劍工匠為韓王鑄劍,到期未成,被韓王殺害。工匠的兒子聶政長大立誌報仇,經過不屈的努力,終於機智地刺死韓王並自殺身死。後來晉代琴家嵇康雖然在文學和音樂上有相當成就,但由於他在政治上鄙視腐敗的司馬氏政權而被害。在他臨刑時,要來了古琴彈奏《廣陵散》訣別,成為千古傳頌不絕的逸聞奇事。究其根源,就是因《廣陵散》表現了漢民族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其四,古琴音樂具有民俗意義。例如,漢族民間以琴聲傳達愛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雲:“是時卓王孫有婦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今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琴心”即琴聲。而琴瑟並用,又如比喻夫婦間感情和諧,漢族民間賀婚即有“琴瑟之諧”的賀句。
這樣,一言以蔽之,琴作為表現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一種工具,“小則怡情悅性,大則定國安邦”,從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當然成為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第二節棋)
棋,主要指圍棋,陳毅稱之為“中國絕藝,源遠根深”。
相傳,圍棋是帝堯創造出來的。堯的兒子丹朱,為人傲慢,性格暴躁,又遊手好閑。堯為了教育兒子,就創造了圍棋。想通過下圍棋這種活動,陶治兒子的性格,故《世本·作篇》雲:“堯造圍棋,丹朱善之。”直到南朝梁代,蕭繹作《金樓子》乃雲:“堯教丹朱棋”。這種傳說,雖沒有什麼可靠的根據,但卻透出了一個信息,即圍棋是一項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增長聰明才智的有益活動,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下圍棋看作是一種文化教育活動。鑒於圍棋具有適宜對思想進行啟發和教育的特點,其自古以來就受到教育家們的重視。孔子就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巳。”告訴人們,若成天隻知道吃喝,什麼知識也不學習,那還不如下圍棋,多少還可以增長一點才幹。孟子也說過:“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並舉例說,即使跟全國最有名的圍棋聖手學下棋,若不專心致誌,“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那是學不好的。這是一方麵的原因。
另一方麵,春秋戰國之時,圍棋的活動有了相當的發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孔穎達疏:“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看來,圍棋的出現與古代戰爭有密切的關係,試看,在對弈過程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鬥爭,棋勢變化無窮,攻守兼備,妙趣橫生,驚險迭起。對局者必須高瞻遠矚,全局在胸,機智勇敢,善於思維,辯證地處理全局與局部、進攻和防守、先手和後接的搏鬥中,運用高超的技藝能奪取全局的勝利。由此可見,圍棋著子的戰略戰術,最後計算勝負的方法,都符合古代的作戰方略。因而圍棋很可能是古代軍事家所創造,這與春秋戰國諸侯混戰的曆史背景是相吻合的。
這樣,由於圍棋既有教育的作用,又有軍事的謀略,在漢民族中便廣泛流傳開來,到唐代臻於完善,盛極一時。在漢民族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圍棋也隨之興盛,自漢至今,總是高手如雲,棋裏燦爛,諸如漢代稱之為“天下第一”的杜夫子,三國的四大名手馮翊、山子道、毛九真、郭凱,東晉號稱中興第一的王恬,南北朝的徐羨之、羊元保,唐代最擅盛名的王積薪,寧代的棋聖劉仲甫,明末棋壇之宗過百齡、周懶子,清初推為棋聖的黃龍士、徐星友,繼之而起的又有範西屏、施襄夏、梁魏今、程蘭如四大家,當今老一輩的國手過惕生,棋王陳祖德,以及被日本棋界稱“新的慧星”和“聶旋風”的聶衛平,後起之秀劉小光、芮乃偉、張璿、馬曉春、錢宇平、江鑄久等等,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對漢民族的“絕藝”——圍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不僅如此,圍棋在漢民族民間有著廣泛的基礎,唐代圍棋第一國手王積薪創造“一子解雙征”的奇妙著法就是一例。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天晚上,他借宿在一位老婦人和她的媳婦家裏,聽見隔壁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