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琴、棋、書、畫(1)(3 / 3)

“夜很長,一時也睡不著,我們來下盤圍棋吧!”老婦人說。

“好的。”媳婦回答。

王積薪好不奇怪,心想:“屋裏沒有燈,躺在床上怎樣下圍棋呢?”便側耳諦聽。

“起東五南九放一子。”媳婦說。

“東五南十二放一子。”老婦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兩人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總共才走了36著棋,忽聽老婦人說:“你輸了,我勝了9路。”

王積薪驚異不止,在這窮鄉僻壤之地竟有這樣棋高妙著的女棋手。自歎不如。天亮後,他進屋向老婦人求救。老婦人便叫王積薪擺出棋盤棋子來,由媳婦給他一一講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積薪覺得這盤棋下得十分奇妙,便把它叫做“鄧艾開蜀勢”,帶回後又認真研究,創造了“一子解雙征”的棋法。這種上有如雲國手,下有雄厚基礎的情況,正表明圍棋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那麼,圍棋與漢民族文化還有更深的關係嗎?有。這就是圍棋本身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宋人張學士所撰《棋經十三篇》對此有具體的表述和反映,主要有:

(1)棋是農曆的象征。棋盤上的總路數是三百六十加一,一就是數字的主體,其餘一切數字都由此數而派生,根據這個中心向四方發展。三百六十,是象征一年360多天的約數。由此按四角地區分排,借以象征一年四季;四個角各有90路,借以象征每一季的天數;棋盤最外一圍的72路,象征氣候時節。而棋子數360個,黑白各半,象征陰和陽。

(2)圍棋表現了漢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下圍棋,要用正常的著法布成局勢,以棋力和策略製約敵方。這一切都要先在腦子裏經過周密的計算,在局麵上體現出有利於自己的形勢,並預見勝負,這種對勝負的預見性充分表現了漢民族的智慧。下棋方法,千變萬化,而要取勝,則必須隨機應變,不能拘泥於一,如古書所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下棋還須善於審察局勢,對於得不到援助的孤棋,就不要勉強去走,《周易·辭下》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對戰中,還要有洞微的能力,如粘接殘子,不要太急;放棄殘子,要想到它的後果。又如有開始在近處著子,而到後來在遠處生效的;有開始吃子少,最後吃子多的;想突出東麵,先要攻擊西麵等等,這樣方能吃小虧而得大利,正如《周易·辭上》所雲:“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這種善於審局,隨機應變,洞微奧妙的能力,則充分表現了漢民族的聰明。

(3)圍棋表現了漢民族精細的內向性格。圍棋之功,貴在嚴謹,善於作戰的不致於失敗;善於布陣的可以不戰而勝;善於收拾敗局的,不致於慌亂。因此下棋時必須四麵觀察自己的陣地,布置周密,牢不可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正如《詩經》所雲:“惴惴小心,如臨於穀。”表現了漢民族精細的內向性格。下棋時,一個人的性情脾氣也要表現出來的。棋高藝絕者,心思集中,思考周到,緘默不語,神態正常,可使對方難以捉摸,這也表現了漢民族精細的內向性格。

所有這些豐富的內涵,從更深的層次表明圍棋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此,還需要再加一筆的是,唐代開元年間,圍棋傳到日本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發展,特別是近代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圍棋也衰落而居於日本之後。解放後,“國運盛,棋運盛”,經過30多年的努力,現在終於開始趕上了日本,1985年11月20日,在中日圍棋擂台賽的決賽中,中國隊的聶衛平繼打敗了小林光一、打敗了加藤正夫之後,最後打敗了日本“終身棋聖”藤澤秀行,取得了曆史性的大突破,壯哉,中國棋壇上的一座裏程碑!此時此刻,全國人民為之振奮,小小圍棋子,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因為圍棋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一個體現啊!

談了圍棋,我們不能忘記漢民族中還廣泛流傳的另一種棋藝,那就是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