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法承西漢之遺勢,順利地完成了漢字字體的演變,從而成為篆、隸、草、行、楷(當時稱為真書)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時代。特別要指出的是草、行、楷三種書體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又一個偉大變革。而翻開漢字書法史上這新的一頁的則是承前啟後、巍然卓立的大書法家——鍾繇、王羲之。鍾繇為三國魏明帝的太傅,他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隸、楷,以其驚人的藝術創造力,衝破了隸書的規矩,以楷書的橫、捺取代了藏鋒、翻筆的隸書的蠶頭磔尾,參以篆書、草書的圓轉筆畫,集中了民間方正平直,簡省易寫的成分,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完成了楷書的定型化。從此至今已1700多年了,楷書仍為漢民族所廣泛使用。王羲之出身於西晉的名門望族,他在書法上的成就主要在行書和草書上,其代表作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書”的《蘭亭序》。他的筆法含篆隸而不露痕跡,自然安詳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鋒以斂其氣。因此,王羲之行、草書筆畫的粗細變化與用筆的藏露互見、側筆取勢、頓提波磔使轉的運用,結字的疏密斜正變化,字形大小參差,形成了他書法上鮮明的節奏與韻律,和諧而又富於變化,把漢字的線性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展示了他的風度、情操、襟情。確實,欣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象觀賞一幅肅穆恬靜的山水畫卷,就象聆聽一闋抑揚纏綿的樂曲,就象吟誦一首雋永典麗的詩篇,令人陶醉,令人心曠神怡。由於鍾、王樹立了楷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從此以後,曆朝曆代,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人們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
在漢字書體演變完成的魏晉書法基礎上,漢民族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在民間書法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時斯,在繁花似錦的書法園地中,又開出了魏碑這支書法新花.在書法鼎盛的唐代,有創造性成就的書法家更是燦若星辰,有筆墨遒勁,運筆神助的李邕;有揮毫落紙如雲煙,以狂繼顛的狂草大師張旭;有多藝多產的“一代大家”顏真卿;有以“書貴瘦硬雲通神”,獨樹一幟創造了“柳體”的柳公權;有活潑飛動,筆下生風,字字恐成龍的又一個狂草大師釋懷素,等等,形成了漢字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帖字大行的宋代,也推出了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書法家,造就了匠心獨運創“瘦金體”的宋微宗趙佶。在以繼承傳統書法為主流的明代,也湧現出了把章草、今草、狂草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的宋克,有字古拙奇崛,別開生麵的陳憲章,有“怪偉跌宕,震撼一世”的奇傑張弼等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在書道中興的清代,則書家眾多,更是難以盡數;遺墨之篇,足以汗牛充棟。縱觀漢字書法發展史,書法在漢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就顯而易見了。
意味深長的是書法所表現出來的漢民族文化的一個特點,即線的藝術。對此,李澤厚在《美的曆程》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說:
“淨化了的線條——書法美,以其掙脫和超越形體摸擬的筆劃(後代成為所謂永字八法)的自由開展,構造出一個個一篇篇錯綜交織、豐富多樣的紅上的音樂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見,甲骨、金文所以能開創中國書法藝術獨立發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於它們把象形的圖畫模擬逐漸變而為純粹化了(即淨化)的抽象的線條和結構。這種淨化了的線條——書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裝飾美,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經常是靜止的、程式化、規格化和失去現實生命感、力量感的東西,(如美術字),有意味的形式則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中國書法——線的藝術非前者而正是後者。所以,它不是線條的整齊一律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吹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而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強的規範。它既狀物又抒情,兼備造型(概括性的模擬)和表現(抒發情感)兩種因素和成份,並在其長久的發展行程中,終以後者占了主導和優勢。書法由接近於繪畫雕刻而為可等同於音樂和舞蹈。並且,不是書法從繪畫而是繪畫要從書法中吸取經驗、技巧和力量。運筆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淨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它們變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究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