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琴、棋、書、畫(3)(1 / 2)

確實,書法藝術作為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魂靈,是深深地紮根於漢族民間廣大群眾之中的,不僅每一個學童習字之初就要描紅、寫貼,而且“尺牘素書”,還有“千裏麵目”的效果。書法活動不僅可以鍛煉藝術情操,民間即有“字如其人”的說法,而且還可以調心養氣,收到健身的奇效,書法家高壽者大有人在。所以至今書法仍然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這就可以進一步證明:書法是漢民族文化的又一個代表。

(第四節畫)

畫,就是繪畫。漢民族的繪畫叫“中國畫”,簡稱“國畫”。漢民族的繪畫藝術,也是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名家輩出,在世界美術史上形成了最為繁盛而特具風格的繪畫體係,也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國畫中的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自隋唐之際,開始形成獨立的畫科;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在元代水墨畫盛行;明清至近代,在保守與創新的鬥爭中,人物畫和山水、花鳥畫均有發展;解放以後,則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國畫的這個發展過程,本書論述從略,在這裏要著重討論的是作為漢民族文化代表之一的國畫所具有的特點。

眾所周知,一幅國畫,以畫為主體,既有畫,又有詩,還有書法和篆刻。這樣,漢民族的國畫,就以畫、詩、書、印“四絕”融為一體的民族風格和風貌,展現於世界。

國畫與古典西洋畫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西洋畫講究透視法,強調光色的變化,注重外表的肖似,著重於人物畫,其特點是外向的、開放的、寫實的。一般地來說,西洋畫在一個近正方形的框裏,幻出一個錐形的透視空間,由近至遠,層層推出,最後一切視線都以直線集中到無限遠方的焦點上,從有限到無限,使人心往不返。而漢族的國畫與此恰恰相反,其一不講焦點透視,一切視線是流動的、轉折的,有強烈的節奏性;其二不強調光色的變化,甚至隻用單一的墨色加水,就可以表現萬千世界的生機;其三是不拘泥於外表的肖似,畫出不一定要像這座山,畫樹不一定要像這棵樹,多強調畫家主觀情趣的抒發:用筆墨的濃淡,點線的交錯,明暗虛實的互映,形體氣勢的開合,寓豐富的生活於簡單的點線之間,寓意深刻,情景交融,著重於山水畫,其特點是內向的,含蓄的、寫意的。一般地說,國畫就是在一豎長方形的直幅中,“仰山巔”、“窺山後”、“望遠山”,視線流動、轉折,由高轉深,由深轉近,即從遠自近,在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有限,遠山近景,一視同仁,令人處處流連,回旋往複。這些與西洋畫都是大相徑庭的。

中西繪畫之不同特點根源於兩者之間美學心理之不同。古典西洋畫的淵源於希臘,而古希臘人發明了幾何學與科學,又崇尚人體美,認為最矯健、最勻稱的人體是最美的。資產階級文藝複興以後,西洋畫繼承了這個傳統,既講科學,又崇尚人體美,人體藝術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人們講求藝術和科學的一致,藝術家們也就是特別研究透視法和解剖學,畫裸體模特兒,著重於人物畫的創作,被稱之為“世界名畫”的西洋畫幾乎全是人物肖像畫,表現出外向的、寫實的形式美的特點。而國畫則淵源於漢民族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宗法製度的禮法及其道德觀念,限製了人們對人體美的欣賞和追求。在唐朝以前,由於政治和宗教的需要,再加上集中表現和反映宗法製度的禮法及道德觀念的儒學還沒有發展到理學的階段,所以能對人發生興趣,人們也喜歡看到有人的畫。唐以後,特別是中唐以後,與從中唐到北宋漢民族進入後期封建製度的社會變異相適應,特別是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人們的心理狀況和審美趣味也發生了變化,這就是審美興味和美的理想由具體人事、士女轉到自然對象,山水花鳥,特別是南宋時,人們對南宋政權的軟弱無能,由失望而消極,日益陶醉於自然風景的山水花鳥的世界,特別崇尚山水風景美,於是山水畫往往成了人們心理的寄托物,這就導致了中唐時山水畫的獨立,進而大大發展於宋元,從而形成了國畫的內向的、寫意的含蓄美的特點,致使漢民族“山水畫的成就超過了其他許多藝術部類,它與相隔數千年的青銅禮器交相輝映,而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罕見的美的珍寶。”

詩與畫的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唐朝的詩歌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唐詩中,詩人們熱情歌頌和讚美祖國壯麗的河山,優美的風景,除李白和杜甫外,還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例如作為畫家的王維,當時又是一名傑出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藝術成就很高,既能概括地寫雄奇壯闊的景物,又能細致入微地刻畫自然事物的動態,拿他的名作《山居秋瞑》來說,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