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吃、穿、住、用——漢民族文化的反映(1)(2 / 3)

中餐佳肴,不僅風味各異,營養豐富,膾炙人口,而且造型生動,富有寓意,各種各菜常常因曆史悠久而有典故流傳民間。如廣東名菜龍虎鬥,相傳創製這一名菜的廣東昭關人江孔殷開始時完全用蛇肉和貓肉烹製。一次在宴席上有一位客人笑曰:“龍虎相鬥,龍遠勝虎,何不請鳳來相助?”江孔殷立即明白客人的話意是貓肉不及蛇鮮美,不妨再加進雞肉來調味。又如已有300多年曆史的鎮江名菜肴肉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鎮江有一夫妻酒店。一天,女的買了一包硝,準備回娘家時給父親做鞭炮用。男的買了四隻豬蹄,打算醃醃作酒菜。可是他誤把硝當成鹽用了。幾天後才發現弄錯了,再看蹄僅肉色發紅,別無它味,丟掉可惜,吃又不敢,故用清水泡後,用小火燜了一個晚上。天亮時,店裏彌漫著一股特別的香味,吸引了眾多顧客。有一老頭定要買煮好的蹄,女的說:“那是硝肉,不當菜的。”老頭說:“不當菜,正好搭菜,我是聞到香味趕來的。”無奈,男的切了一碟薑絲,女的倒了一盤香醋,給老頭沾肉吃。老頭邊吃邊讚,一口氣吃了三隻半才離去。後來人們傳說這老頭就是八仙中的張果老,本是去趕王母娘娘的蟠桃會的,因聞到硝肉香,連仙桃也不去吃了。老頭走後,夫妻倆嚐了剩下的半隻,果然香、酥、鮮、嫩,美味可口,遂改“硝肉”為“肴肉”。這樣,漢族菜譜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各具風味的8大菜係和地方菜係,與民間的傳說故事彙合在一起,使漢民族的吃升華成為文學和藝術而名聞遐邇,成為漢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而貢獻於世界。現在嚐中國菜作為“中國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風靡世界。

於是,漢民族的吃,也就超越求生本能,而成為漢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飲茶也是漢民族獨特的風俗之一。中國是世界上種茶、製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西漢王褒的《僮約》中就已有“武都買茶,揚氏擔荷”,“烹茶盡具,酺已蓋藏”的記載。最初茶被當作一種藥材,但西漢時茶已從藥過渡成為一種飲料;三國時,飲茶的習慣在江南一帶開始流行;唐朝時,飲茶之風更為普遍;明、清之時,飲茶已成為漢民族司空見慣的事了。民間俗話說:早晨起來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漢民族日常生活中已占據重要地位。飲茶的方法也逐步改進,最後形成用茶葉泡茶的簡便方法,茶也就成了漢民族的傳統飲料。喝茶的地方,有的叫“茶樓”,有的叫“茶館”。廣東人有吃早茶的習慣,天剛放亮,茶樓已燈火輝煌,茶客滿座了;四川的茶館除作人們的休憩之所外,還兼具“龍門陣地”、“經濟市場”、“信息中心”的多種功能;還有潮洲的“工夫茶”以及品茗和烹茗敬客的習俗,足見飲茶也成了漢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

(第二節漢民族的穿)

穿,是人類解決禦寒、蔽體問題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風格的穿著:西方各族穿西裝,日本民族穿和服,拉阿伯民族穿長袍,朝鮮民族穿朝鮮服,非洲有的民族用布圍身,而漢族則穿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中裝。因此,穿也就成了反映漢民族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麵。

漢民族穿的中裝,雖經漫長的曆史發展,變化很大,但上衣右衽的特點則始終沒有變。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交領衣的樣子,可見古代商民族已形成上衣右衽的特點。後雖胡服傳入,出現短衣長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東漢的“簷褕”,還是唐、宋的“交領袍”,或是清朝的“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所以孔子早在《論語·憲問》中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意就是說假若沒有管仲,我們都會象少數民族那樣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邊開了。因此,近代長袍男裝和旗袍女裝就承繼了上衣右衽的特點。

現代漢族的中裝,男以中山裝為代表,女以旗袍為代表。

中山裝是漢民族男子最基本的現代服裝之一。因中山裝名為“中山”,一些人以為是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的,其實不完全如此,這裏有一段曆史值得一述。清末,派遺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以及國際交往的擴大,當時漢民族許多有識之士,對長袍、馬褂等服裝很不滿意,但穿西裝又不習慣,也太“洋”。這時,孫中山經常到南洋、日本等地宣傳和從事革命活動。一次,有一個日本朋友送給他一套日本鐵路工人的製服——“鐵路裝”。孫中山覺得其式樣比長袍、馬褂大方、方便,又沒有西裝的“洋氣”,而顯得莊重。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回到上海,就請當時中國最早的幾家西裝店之一的“亨利西服店”,按照自己的身材重新做一套。而“亨利西服店”的店主王亨利為了象征辛亥革命成功,發揮了創造性,將日本“鐵路裝”後背有縫,中間剪斷的樣子改為獨塊式,口袋的樣子也作了一些修改。製成後,孫中山很滿意,特地送匾、題字留念。此後,這種服裝大受歡迎,在青年學生中特別流行起來。人們為了紀念孫中山,才把這種服裝取名為中山裝或中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