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吃、穿、住、用——漢民族文化的反映(1)(3 / 3)

中山裝這種服裝是下著長褲,上衣有上小,下大,左右對稱的四隻口袋的製服,既克服了清朝時漢族男裝穿長袍、馬褂之不便,又避免了西裝敝領口與漢族傳統習慣之不合。因此式樣優美、整齊、莊重、大方、輕便,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山裝,很快淘汰了長袍、馬褂,而成為漢民族男裝的代表,在國際交往中,已成為中國男式服裝的象征,被世界各國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

旗袍,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漢民族女裝。其原來是滿族旗人婦女的土著服裝。滿族入關後,在其200多年的統治中,一方麵是其一部分被漢民族同化,另一方麵是漢民族吸收了滿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女裝旗袍的形成就是一個實例。漢民族女裝旗袍的形成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辛亥革命前後,漢民族婦女大都穿短襖,下著長裙。辛亥革命後,隨著政治的改革,服裝也不斷革新變化,於20年代出現了被稱為“旗袍”的仿滿族旗女服裝的漢族女裝。據說最初是上海的女學生穿的寬敞的藍布旗袍,引起漢族各界婦女的羨慕而紛紛仿效,經過不斷創新,30年代時,旗袍已很盛行,其式樣的變化主要在領、袖和衣長等方麵。到40年代,即趨向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從20年代的曲線變為流線型,使旗袍顯得更加輕便、適體。這樣,既能作禮服,又可當便服,莊重、大方的旗袍,逐漸淘汰了漢民族女裝傳統的短襖、長裙,而成為漢民族女裝的代表。現在,由於政治的、社會的種種原因,漢民族婦女平常多穿長褲或西式裙,但旗袍仍然是漢族婦女喜愛的民族服裝。日本的時裝專家就說過:旗袍是最迷人和最富有魂力的一著。可見旗袍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此外,還有不少地方的漢民族婦女至今仍保留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風格的服飾打扮。聞名的有廣東海豐縣汕尾沿海一帶的漁民婦女,穿無領大襟肩連袖上衣,用兩種顏色拚接而成的上裝。普遍的是淺藍色衣服,從左肩到左胸、左袖,用海藍色拚接(也有白衣拚粉紅,或白衣拚淺藍),領口鑲織鄉七彩花邊,沿襟邊釘銀紐扣,下穿淺藍或灰色寬腳長褲,加上圓大的後發髻,長長的銀釵和耳環、項鏈、手鐲的點綴,構成了一種矯健、灑脫的海上生活風貌。而江蘇蘇州的農村婦女,雖然也是穿大襟衫,但卻是另有一番風姿。她們從上年紀的婆婆年年青的姑娘,都頭戴頭巾,係腰兜,穿繡花鞋。黑布包頭巾滾白布或花布邊,用白色或淺藍色布貼角,角上鏽花,或綴挑花絨線流蘇。士林藍或淺藍大襟衣,滾白邊,白紐絆,衣袖接拚一段花布罩袖(夏天用淺藍衫拚白),稱之為“接衫”。深藍腰兜的背腰,往往是服飾中的精華,是顯示個人鏽花、挑花才能的地方。年青人穿圓口鞋,鞋頭繡彩花;老年人穿翹頭“朱公鞋”,繡單色花。還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吳縣前戴村的婦女,她們梳盤盤頭,紮包頭巾,穿拚接衫、褲,束襦裙,裹卷綁,穿繡花鞋。尤其是夏秀,前戴村的婦女都在胸部至小腹貼身處掛一個“肚兜”。中、青婦女多用花麵具幫成,用紅絨線或粗織線編成細帶,掛在胸前,有些尚未成年的女孩和老年婦女,上身就隻掛這種肚兜而不穿上衣。蘇州農村婦女的這些服飾表現了水鄉農婦一種文靜的俏美。這些漁村或農村婦女的服裝其實多為古代漢民族勞動婦女服飾的遺風遺俗。

在穿俗方麵,漢民族還有這樣一些習慣:逢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要給小孩做一套新衣服。新婚夫婦,特別是新娘要穿紅色衣服。辦喪事時,子女均穿白色孝衣。另外,千層底布鞋,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還有民間的虎頭帽、虎頭鞋、麒麟帽、蓮花帽,以及各式繡花童帽、童鞋,大多取意吉祥,寓意吉利,如西安的布貼繡“五毒”小帽,在帽圈前方,用細銅絲頂著“五毒”形象,其實是將“五毒”題材的香包綴於帽上,兩鬢下垂口組彩色流蘇,既風趣,又活潑。用表現毒蟲的形象,反襯出辟除毒蟲危害的心願,寄托了長輩對孩子的祝福。所有這些無一不反映了漢民族文化的傳統。

(第三節漢民族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