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雖已出現大量的高層建築,但重要的工程建築,仍往往吸收和采用漢族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舉世聞名的北京10大建築,就都保留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在農村,北方卻還是流行四合院,南方仍流行五間堂。新的建築材料雖已出現和使用,但大量的、基本的還是“秦磚漢瓦”的磚木結構或泥木結構的房屋。
漢族長幼同居的民族傳統,源於西周的宗法製度。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為封建大家庭。這種大家庭常常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居,俗稱“五世同堂”。那時,一般說來,是長輩住上房,晚輩住側房,婦女不輕易到外院,賓客外人不可入內院。這種“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與西方各族的“家庭”的含義是有很大不同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對此作過具體的解釋,他說:
“家庭是指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單位。更確切些,應當說,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是家,它並不完全同等於西方社會學中所說的family。在中國,我們常用家庭作為family譯文。但是嚴格地說,family作為社會學概念,隻指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形成的集團。在歐美現代社會裏它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位,這種單位也被稱為核心家庭。我們中國的基本生活單位不少也是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但也有不少比核心家庭要大些;有些包括兩代重疊的核心家庭,有些可以包括幾個同胞的核心家庭,有些還可以包括其他社會關係的成員。中國的家是在核心家庭基礎上擴大的團體,它是中國人經營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社會罷休。”“這些過去統稱作大家庭”。
費孝通這裏所說的中國人指的就是漢民族。對於“五世同堂”,他又說:
“從舊中國的意識形態來看,封建倫理的確宣揚孝、悌,要順從父母和兄弟友愛,不主張分離、獨立,五世同堂成了社會理想。”
其實,在古代中國,“五世同堂”並不完全是一種“社會理想”,與宗法製度的長期影響並存,它是認真實行的,《紅樓夢》反映的榮、寧兩府就是最具體的典型。隻是由於有利於壽命的關係,往往做不到“五世同堂”而已。
這種長幼同居,“五世同堂”的民族傳統,剔除其封建宗法製度及思想的成分,卻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漢民族尊老愛幼、贍老撫幼的優良道德傳統。這與西方各族長幼分居,人情淡如水,老人問題嚴重,子女不須贍養父母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受到西方國家人民的羨慕。現在,漢族五世同堂的雖已很少,但也不是絕無僅有,1982年9月30日,《金華日報》曾報道過浙江省東陽縣三聯公社後周大隊,以93歲的馬三蓮老太太為最高長者的一個“五世同堂”的家庭,全家幾十口人重“禮”、明“理”,和睦相處,深受鄉鄰稱頌。但比較普遍的還是“三代同堂”,據上海市10個區、5個工業局抽樣調查的1600個調查樣本分析,三代同堂的為543戶,占被調查總數的33.9%。這種下對上贍養、孝敬,上對下扶養、慈教,老、中、少三代並存,隔代撫育與反哺的關係,正好說明了漢民族與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淵源和背景。
(第四節漢民族的用)
漢民族的用有許多獨具一格,風格奇異的東西,它既表現了漢民族不同於其它民族的民族文化,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