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紙、筆、墨、硯,是漢族獨特的傳統書寫繪畫工具。
紙,是漢民族的一個偉大發明。古有蔡倫造紙之說,《後漢書·蔡倫傳》說:蔡倫“用樹膚、麻頭及破布、廢魚網以為紙”。可見其對造紙技術有改進和提高則是可以肯定的。1957年5月8日在西安市與長安縣之間的灞橋發掘的古墓中,引人注目地出土了用大麻纖維製成的88片古紙。這種被稱為“濡橋紙的發現,一下子把漢族發明紙的時間,與“蔡侯紙”相比提前了200年。現在雖然因紙書寫方便、價格便宜早已流行於全世界,但安徽用檀樹皮和稻草做的“宣紙”,由於具有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的特點,仍然是一種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漢民族這種特有的手工紙的精品,在國際上有“紙壽千年”的聲譽。
漢民族用毛筆寫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別具一格。現代,雖然鋼筆、鉛筆、圓珠筆流行,但毛筆依然是漢民族獨有的書寫、繪畫工具。毛筆的起源很難考定。據考古材料,中國新石器時代一些彩陶上的花紋,有可能就是用毛筆描繪的。商朝時的甲骨上的文字也發現有用毛筆書寫的痕跡。1954年在長沙南門外左公山發掘的戰國楚墓中,有毛筆1支,筆通長21公分,為目前已發現的最早一支筆。史書記載:“蒙恬作秦筆”,起碼表明蒙恬對毛筆的製法有改進。所以至今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大隊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一樣,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從元朝起,到現代,浙江湖州生產的“尖、齊、圓、健”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提到毛筆,還需要講一講銅筆套的來曆。據說明朝初年,宋濂奉命主修《元史》,成天與筆墨打交道,深感原本用來保護筆頭的竹筆套既易開裂,又很難保持毛筆筆鋒的潤澤。經反複琢磨,請銅工製造出一種不漏氣的銅筆套,效果良好,於是逐漸推廣,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了,這也是漢民族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一個小用品。
墨,是漢民族獨有的書寫繪畫的色料。早在商代的甲骨土就發現過用墨書寫的文字。從長沙發掘出來的戰國楚墓中所出土的竹簡已經用墨書寫。東漢時就出現了較大的製墨作坊。蔡質在《漢官儀》中說: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麋縣在西漢屬於右扶風,是西漢墨的重要產地。唐代製墨名匠奚超、奚廷珪父子製出的好墨,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常識,全家賜給“國姓”李氏,奚廷珪還當了墨官。從此“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產地安徽歙州改徽州,“李墨”改名為“微墨”。至今,“微墨”依然是漢民族墨的上品。
硯,俗稱硯台,是漢民族獨有的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石研磨器,是漢民族所用硯的祖型。漢朝硯的使用已流行,宋朝則普遍使用石硯,明、清兩朝,硯的造型更加豐富多彩,並出現了為人所珍重的端、歙石硯。現存舉世罕見的歙石古硯是嘉慶丙庚年(公元1806年)製成的,其邊長76厘米,厚6.6厘米,重達200多斤,大如桌麵。古代漢族對硯十分重視,“璃璃硯匣”不僅“終日隨身”,而且死後,還往往用硯殉葬,即所謂“殉以曲水小硯,交█方壺”。
“文房四寶”在發展、傳播漢民族古代文化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漢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象征。直到今天仍是書寫繪畫使用的工具,在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中繼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毛筆、墨、硯還發展成漢民族獨特的工藝品,受到國際上的歡迎。
瓷器,是漢民族的又一偉大發明。中國新石器晚期經高溫燒成的硬陶是瓷器的先聲。商代釉的發明,開了瓷器的先河。到了漢代青瓷的出現,使瓷器的發展進入了成熟期。所以漢民族發明瓷器的時間應不遲於東漢。從此,漢民族的瓷器經曆了從青瓷到白瓷,又從白瓷到彩瓷的幾個階段,不僅燒瓷技術不斷提高,出現了很多珍貴的藝術品,而且由於瓷器用品普遍流行,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又是很好的日用品。漢唐以來,特別是唐以後,漢民族的瓷器大量遠銷國外,其製作方法也傳到世界各地,但至今,中國仍素有“瓷器之母”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