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漢民族拂暑取涼的日用品,又是漢民族傳統戲曲不可缺少的道具,還是馳譽世界的日用品。扇子在中國大約已有三、四千年的曆史,這就是晉朝崔豹對古代各項各物製度進行考證和解釋《古今注》中提到的“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開始用鳥類羽毛做的扇子隻是儀衛的一種飾品,在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使用這種扇子的生動畫麵。後來曆代皇帝寶座兩旁,或是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長柄大麵的“障扇”,以顯示威風。漢朝以後,扇子就普遍用作取涼工具了。扇子的品種多種多樣,至今仍廣泛流傳的有葵扇、蒲扇、麥杆扇、竹扇、紙扇、羽毛扇、絹扇等。這些經濟實惠的扇子,有的可以一物多用。如葵扇、蒲扇,既可取涼,又可遮陽,還可墊座,甚至可以遮避小雨,故有“一把扇子半把傘”之說。所以夏天時,幾乎人手一扇,客來時常常是先遞扇取涼,故民間有“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之俗語,說明夏天扇子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杭州的黑紙扇,蘇州的檀香扇,廣東新會的葵扇,湖州的羽毛,四川自貢的竹紅扇等,則因用料考究,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而成為馳名中外的工藝品。舞台藝術中,用扇子作道具,形成表達演員思想感情的“扇子功”,也是漢民族風情中的一道異彩。在扇子上題詩作畫大約始於東漢,風行於唐宋,發展至今也成為了漢民族傳統的藝術品。
算盤,是漢民族獨創的進行珠算的運算工具。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徐嶽新著的《數術記遺》。北宋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櫃台上就畫有一架算盤。明代《魁本對相四言雜字》一書中,即有算盤圖,與今世所用算盤一式一樣。由於珠算運算方便、快速,所以幾千米,直到今天,仍然是漢民族特有的普遍使用的運算工具,即使是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算盤的作用,日本的一位珠算家就風趣地說:現在不是向珠算再見的時候,而是向它問好的時候。
筷子,是漢民族獨特的吃飯工具。筷子古代叫“箸”,又叫“█”。《史記·十二諸候年表》有“紂為象箸”的記載。《禮記·曲禮上》中也說:“羹之有菜者用█”,孔疏:“以其菜交橫越,非█不可。”大約到了漢代才普遍使用筷子。《漢書·張良傳》說:“請借前箸以籌之。”筷子,這種東西看來十分簡單,但吃飯挾菜卻十分方便,與西方民族用刀、叉吃飯,與阿拉伯民族用手抓飯形成完全不同的民族風習。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高度地評價過筷子,他說:
“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而且不怕高熱,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紀才發明刀叉,但刀叉這玩意兒哪能跟中國人的筷子相比呢?”
在世界各民族的餐具中,漢民族的筷子確實是別具風采的一枝獨秀。
筷子不僅是漢民族的主要食具,而且還具有民俗意義。《儒林外史》寫範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湯知縣請他赴宴,擺的是鑲銀筷子,範進不肯入席;換成象牙筷子,他還是不肯就座。最後,湯知縣愰然大悟,換上白竹筷子,範進才上座就餐,原來當時風俗,白筷子是“孝”的象征。在漢民族民間還流行這樣一種風俗,女兒出嫁時,要在嫁妝中放置一把筷子,寓義“快生貴子”。可見,筷子也是漢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難怪台灣一些學者撰文立論,建議推薦“筷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