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從“紅白喜事”談起)
對於一個人的從生到死,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種種不同的禮儀,漢民族對一個人的生禮、壽禮、婚禮、喪禮統稱為“紅白喜事”。
為什麼稱為“紅白喜事”?這裏需要對漢民族的尚色問題作一簡略探討。
《禮記·檀弓上》記載:“周人尚赤”。其原因是“文王之時,天先見為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旺。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這就是說周民族人“尚赤”是取法於火。所以“赤”本指火的顏色,後泛指紅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人們對火在人類進化史上偉大作用認識的一種反映。雖然《禮記·檀弓上》中還說:“夏後氏尚黑”,“殷人尚白”,但終因周民族是統治民族,是華夏民族的核心主幹,所以“尚赤”的心理素質在華夏民族中以及後來形成的漢民族中占了主導地位。這種“尚赤”的心理素質引起了係列的連鎖反應: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赤縣神州”;“赤鳥”被認為是瑞鳥,又能被作為太陽的別稱;純潔善良之“孝子”被稱為“赤子”;忠心耿耿、真心誠意的高尚品德謂之“赤心”;商、周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的主要原料銅,被譽之為“赤金”。久而久之,本指火的顏色的“赤”,後來發展成泛指一般紅色。由於漢民族把赤色或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美麗、熱烈的象征,所以後來常把婦女的盛裝稱之為“紅妝”,並以“紅妝”代指美女;或把婦女豔麗的容貌稱之為“紅顏”,也代指美女;或把少女的住房稱之為“紅閨”;甚至出遊盛裝的男女也被稱之為“紅男綠女”。從色彩學的角度來看,陽光、鮮血表現出來的原始的紅色給人的直感是:東方升起的太陽給人以希望和向上的感覺;鮮紅的血液既是生命的象征,又是赤誠忠心的表現,當然也是危險的信號。但總起來說紅色在人們的生活中所象征的是吉祥、熱烈、喜慶、豔麗等情感,在漢民族的共同心理上就形成了尚紅的習俗。
講到漢民族的尚色問題,在這裏順便提一提漢民族對黃色的看法。在色彩學上,黃色是暖色之一,色相溫柔而和爽,可使人生愉快之情。而由於金子在價值觀念上的貴重地位,使之在人們的思想感情上對黃色產生了一種高貴之感。所以在古代把黃金作為重要價值尺度的漢族在尚紅色的同時亦貴黃色。漢民族貴黃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漢族居地的廣大地域內,絕大部分是黃土,特別是黃河流域地區。土地是萬物之母,有了土地,人們發展了農業,種植各種糧食和經濟作物,而成熟了的糧食又大多呈黃色,所以漢族,特別是漢族農民“惜土如金”,對大地有特殊的養育之情而貴黃。因此,古代就傳說“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其意就是說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就是取法於土。這樣,對大地的養育之情再加上傳說中的老祖宗“尚黃”,使得黃色愈加高貴。《白虎通義·號篇》說:“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故而漢民族古代曆代皇帝均尊黃色為正色,皇帝所穿的龍袍又稱“黃袍”;故而祭祀時也要穿黃色的衣服,《禮記·郊特性》即說:“黃衣黃冠而祭”;故而不但道教敬黃老、服黃衣,而且佛教也認為黃色素雅絕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裝、建築以及一些裝飾多用黃色。
尚紅貴黃在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心理素質中也有表現。尚紅:西漢末年樊崇起義,用赤色染眉,稱“赤眉軍”;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義軍,以紅巾為標誌而稱“紅巾軍”;金末山東、河北農民起義軍,因穿紅襖而稱為“紅襖軍”;元末農民利用白蓮教起義,又以紅巾包頭,以紅旗為號,故稱“紅軍”或“紅巾軍”;近代1854年7月廣東天地會起義,也以紅巾為標誌而稱“紅巾軍”;義和團運動中的女青年著紅衣,提紅燈,稱為“紅燈照”;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也戴紅五星,掛紅領章,也稱為“紅軍”。貴黃: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就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號,其首領張角始服黃衣戴黃巾,起義後起義軍以黃巾裹頭,因而被稱為“黃巾軍”。
所謂“紅白喜事”,是因為漢民族尚紅,所以在其生、壽、婚禮中,均要用紅色來點綴氣氛,如生小孩要在門上掛紅布,賀壽的壽麵要用紅紙捆紮,新娘要穿紅衣。而白色大多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喪禮均用白色來表示哀悼,子女穿白孝衣,親朋友好戴白紙花。至於喪禮也稱為喜事,是為了避諱和避不祥,因此,對生、壽、婚、喪四禮俗稱為“紅白喜事”。
(第二節漢民族的生禮)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有一定的禮俗。
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因過去醫藥衛生條件差,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後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父親,後看母親,然後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要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為“喜蛋”。而主人家往往煮蛋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