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鋪房。就是女家備辦新房應用的器物。在“親迎”前一日派人送到男家,稱之為“送嫁妝”。為取吉利必須請有福氣的人,或夫婦雙全、子孫昌盛的“好命婆”,或家境富裕的“富婆婆”來布置妥善。由於床在新婚中的重要作用,“鋪房”主要是鋪床,謂之“安床”。“安床”時,“好命婆”或“富貴婆”要作禱告,為新夫婦說些“琴瑟和諧”、“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東京夢華錄·娶婦》說:親迎“前一日,女家先來掛帳,鋪設房臥,謂之鋪房。”新房所需物品,司馬光說:“塌、藨席、椅桌之類,婿家當具之;氈褥、帳幔、衾綯之類,女家當具之。所張陳者,但氈褥、帳幔、帷幕之類應用之物,其衣服襪履等不用者,皆鎖之篋笥。”另外在“送嫁妝”的同時,還要送許多糖果。男家收受後,即分贈親友鄰裏。現在漢民族中“鋪房”、“送嫁妝”之俗乃流行城鄉,“送嫁妝”時,農村或肩挑,或用拖拉機,城市或用三輪車,用汽車。所送之物一般是衣、被、鞋、襪、梳妝服務器、大小腳盆、馬桶等日用品和床上服務器,經濟條件好的農村有的還有縫紉機、自行車等,城市還有電視機、錄音機、電扇等。往往形成浩浩蕩蕩的送嫁隊伍,招搖過市。當然其中大總分是男家出錢置辦的。有些講排場、擺闊氣的人在“鋪房”時往往在床上擺出十床各色軟緞棉被,兩床全毛毯子,四對尼龍枕頭,不僅把床堆得滿滿的,還要在新房擺上三、四十隻腳的新式家俱和種種家用電器。其實這種風氣早已為古人所不恥,司馬光就說過:“欲矜誇富多,此乃婢妄小人之態,不足為之。”
二曰“撒穀豆”和“撒帳”。在女子將出閣的時候,通常必請一位福壽雙全的婦女,手拿裝有米穀和豆子的簸箕到處撒播,有的地方還撒草,尤其是新娘在上花轎之前,花轎的裏外都要撒播。當花轎到達男方門前,新娘下轎以前,也要撒播。《東京夢華錄·娶婦》中也記載說:“新婦下車子,有陰陽人執鬥,內盛穀、豆、錢、果、草節等,咒祝望門而撒,小兒輩爭拾之,謂之撒穀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雙雙坐在新床上時,男家的人也要拿穀、豆、果子以及錢幣再撒一次,此謂“撒帳”。《快嘴李翠蓮》中對此有詳細的描寫。此俗之起因,一是迷信,認為“撒穀豆”可以避一種叫“三煞”的妖怪,免得他們傷害新人。《事物紀原》記載說:“漢世京房之女,適翼奉子,奉擇曰迎子。房以其曰不吉,以三煞在門故也。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損尊長及無子。奉以謂不然,婦將至門,但以穀豆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自是以來,凡嫁娶者,皆置草於門閫內,下車則撒穀豆,既至,蹙草於側而入,今以為故事。”二是借喻植物種子,預祝新娘多生貴子,表示一種祝頌之意。據說西漢時已有此風,漢武帝聘李夫人時由宮女撒米穀。此俗現在已極少見。
三曰“哭嫁”。古代漢族女子婚前有“哭嫁”之俗。古俗以女子出嫁為悲痛之事,《禮記·曾子問》說:“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可見離別父母雙親引起傷感而哭是“哭嫁”的一個原因。宋朝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說:“嶺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飾廟坐,女伴亦盛飾夾鋪之,迭相歌如,含情淒惋,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將別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可見離別自己的處女時代引起傷感而哭也是“哭嫁”的一個原因。此外,迷信觀念認為“號哭”可以避邪驅魔,是“哭嫁”的雙一個原因。近代兩廣“哭嫁”之俗最典型:女子在婚前三天,邀集感情相合的女伴,即所謂的“金蘭姐妹”,談笑之間,忽然轉喜為翡,初時僅相向哭泣,後變為市場慟哭,並一麵哭,一麵唱,唱詞隨口即興編造,內容有罵男家,也有把作閨女的樂與作媳婦的苦相比。這就是兩廣俗語所說的“開歎情”,而女伴所唱的又叫“送嫁歌”。甚至花轎臨門,仍猩猩作態,哭之不肯理妝,趕到媒婆來陪“小心”,姐妹入堂好話相勸,才含淚梳妝,飲泣而上花轎。現在漢族女子出嫁也有“哭嫁”者,但多為離別父母、告別姑娘時代而哭,有的僅僅隻是作個樣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