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民族節日(1)(1 / 3)

漢民族曆史悠久,朝朝相襲,代代相承,逐漸形成了民族傳統節日的一個完整體係。一年之中,其主要節日,據農曆按月排列:

正月初一為元旦,即春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叫元宵節或燈節。

二月十二為花朝節,又叫百花生日。

三月三日為上己節,又叫修禊節。

三月還有清明節。清明前一或二日又為寒食節。

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七月初七為七夕,又叫女兒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叫鬼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

十一月有冬至節。

十二月最後一天的晚上為除夕。

另外,有社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為春社;秋後第五個戊日(在秋分前後)為秋社,是農家祭社祈年的曰子。還有伏日,一般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初伏,伏日祭招以隱伏避盛暑。還有臘日,漢代為冬至後第三個戊日,後定為十二月初八,臘日祭百神,以逐疫。

漢民族節日雖多,但發展至今,最興盛、最熱鬧、最隆重、最有群眾基礎的卻是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傳統節日。

(第一節春節)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即“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夢梁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的具體月日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積: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統一六國後則在十月初一。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後,漢武帝在恢複夏曆時,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曆代相沿襲。到了近代,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曆順農時,從公曆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l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但民間一般俗稱春節為“過年”。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春節在漢代時原是指24節氣中的“立春”日,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

進入臘月(即農曆十二月)後,人們就冶備過春節了。辦年貨是既繁忙又愉快的節的準備工作之一。家家戶戶都要采購各種食品衣物:魚肉禽蛋、蔬菜瓜果、煙酒糕點、鞋襪衣帽,真是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以便除夕團聚、過年待客。有的還把食品加工成各種風味製品,如脂肉、醬雞、彩蛋、泡菜、果醬等。在農村,人們往往自己釀酒供春節飲用。在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帶,人們還有“切糖”的習俗,把豐收的糧食做成冬米糖、炒米糖、年糕糖、粉絲糖、玉米粉糖、芝麻糖、糕幹等,以示豐收喜慶的甜蜜日子。節日穿盛裝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因此,在臘月裏人們還要忙製新衣,而給孩子服備一套新衣褲,是家庭主婦特別精心的一件事,以便過年時把小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打掃衛生是過年前的又一項重要準備工作,民間俗稱為“撣塵”。除灑掃門庭,進行搬家式的大掃除外,還要理發沐浴,搞好個人衛生,幹幹淨淨迎春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叫“除夕”,也叫“年三十夜”。從前舊俗,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時,人們往往用紙馬飴餡糖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主人家一年的情況,除夕時就要迎灶神回來過年;同時還要擺上酒菜,點起香燭,祭祀先世先祖,求灶神保佑平安,請祖先賜福後代。現在這些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基本上破除了,而吃年夜飯成了除夕時最隆重的習俗。

除夕之夜,以最年長的老人為首,全家大小,包括已成家獨立生活的兒女,都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團圓飯。若有家人外出不能趕回,也要放上碗筷,留出空位,既表團圓,又示思念。這時往往出現三世同桌,四世同桌,甚至五世同桌的團聚場麵,充滿著和睦、友愛、尊老愛幼、歡樂愉快的天倫之樂,極富人情味。年夜飯的菜大多有吉祥喜慶之意;魚圓、肉圓、藕圓等丸子象征團圓,魚象征年年有餘,甜羹象征甜甜蜜蜜,花生意取長生,粉絲意取長壽等等。吃年夜飯時,桌上每一樣菜,人人都要品嚐一點,平常不沾酒的婦女和孩子,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或喝代用品(如汽水、果子汁、酒釀等),以承喜慶。北方年夜飯的主食多是餃子,意取“更歲交子”。舊俗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裏包上一點金、銀或珠寶,誰吃中了誰就是有福氣的人。現在人們雖不信這種迷信了,但仍在餃子裏包上一點特殊的食品肋,如紅棗、花生、桔子等,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南方年夜漢的主食多吃年糕和大米飯。年夜飯的菜都不能吃完,每樣要留一點,以示年年有久日子越過越富裕。

除夕之夜,人們還有守歲的習慣。《東京夢華錄》中就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現在人們守歲時開展各種文娛活動:看戲看電影,聽廣播看電視,下棋打撲克,講故事做遊戲,等待子夜12點的到來。子夜時分,黎明初起,家家戶戶放爆竹,以示辭舊迎新。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年冬末春初來傷害人和家畜。可是它怕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跑了。於是每到春節,家家戶產放爆竹以驅逐妖怪,迎來吉樣。《荊楚歲時記》就說:“正月一日,是之元日也,春新謂之端同,雞鳴而起,先於庭前放爆竹,以避比臊惡鬼。”如今放爆竹成了孩子們最喜愛的春節活動之一。有的地方除夕之夜還玩燈籠。這種燈籠以竹蔑紮成骨架,糊上彩紙,做成各式各樣的彩燈,中間點上蠟燭,黑夜之中,五光十色,與接連不斷的爆竹聲交相輝映,把除夕的歡樂氣氛搞得濃濃的。正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