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民族節日(1)(2 / 3)

拜年是春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之一。舊俗,正月初一早上,人們常常先在庭院的天空下祭拜神靈和祖先,以求保佑新年吉祥、平安。孩子們早起後,穿上新衣新鞋,給父母磕頭拜年,父母除講些吉利話和鼓勵上進外,還要給紅紙包的“壓歲錢”。這一天的拜年活動主要就是後輩給長輩拜年,表現了尊老愛幼的民族道德傳統。現在移風易俗,破除了迷信活動。拜年時,彼此講吉利的歡慶話恭貿新禧,客人往往送些節日禮品,主人則拿出各種糖果糕點,沏上甜茶,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友誼。這種活動一般持續一個星期,最長的持續到正月十五。

掛年畫,貼春聯是漢族春節的傳統習俗。最早的年畫可能就是為避邪惡稱為神荼,鬱壘的“門神”畫。《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門神”畫後來發展成“年畫”,其多取材於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曆史人物、小說、神話以及山水、花鳥、走獸,而其中的娃娃畫最富情趣。至今人們仍喜歡在辦年貨時買自己喜愛的年畫,掛在家中,烘托節日歡慶氣氛;而春聯的前身即是戰國時期懸掛的用桃木削製,刻有滅禍降福的神像或咒語的“桃符”,到了五代發展成“題桃符”的春聯,桃木板也被紅紙所替代。明朝時盛行於民間。現在已成為漢民族特有的.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文學形式。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幕。農曆正月十五稱“上元”。在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還處在喜慶之中的家家戶戶,再一次相聚在一起,共同歡慶,故這天叫“上元節”。又因“上元”這天食俗吃“元”宵,寓意和象征團圓,故又稱為“元宵節”。與此同時,習俗除吃“元宵”外,還喜歡鬧花燈,所以又稱“燈節”。鬧花燈的習俗大約源於東漢初年的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那時提倡佛法,據《太平禦覽》記載,漢明帝下詔,農曆正月十五“奏樂繞城,步步燃燈三十裏”。此後各朝鬧花燈的規模越來越大,宋朝時,據《夢梁錄·元宵》,《武林舊事·元宵》、《東京夢華錄》等的記載,當時的元宵節燈市更是盛況空前。唐宋時,燈市還出現了燈謎,在上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創作出了許多饒有趣味、膾炙人口的好謎,民國時甚至還出版了一本收集有兩萬多條燈謎的《謎海》一書。

在元宵節活動小還有踩高蹺、扭秧歌、玩花船、唱大戲、舞獅子、舞龍等。其中最高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活動是舞龍。龍,本來就是漢民族古代傳說中特有的消災降福的神異動物,《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就有有翅膀的龍的記載,是黃帝手下的一名大將,叫“應龍”。後來龍的形象變化成蛇身、鹿角、鷹爪、馬臉、渾身金燦燦、兩須宛若飄帶的奇特樣子。舞龍的起源有悠久的曆史。西漢時舞龍已出現,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中有詳細的記載。到宋朝民間已很普及,《東京夢華錄·元宵》中就說:“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婉蜓如雙龍飛走。”解放後,舞龍這種民間藝術得到“推陳出新”的發展,有布龍,還有紗龍、紙龍、百葉龍和板龍等。特別是板龍,俗叫凳板龍,除龍頭、龍尾用篾紮紙糊外,中間由上百塊一米多長的凳板連結組成,板上燃燈,一人一板,夜色中,在鼓點、爆竹和呐喊的一片歡騰聲中,遊盤、翻滾、旋轉,板上燈光變化萬千,猶如火龍。飛舞,翻江倒海,氣勢磅礴,今人歎為觀止。筆者曾親眼目睹舞板龍的盛況,實在是激動人心。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在元宵鬧花燈的高潮中圓滿結束,人們又恢複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漢民族為什麼特別看重春節?葉聖陶曾說過一句很實在的話,他說:“春節家人要團聚,親友要往來,因為過完節,為了各謀生計,許多人又要四出奔波。”所以春節是四大佳節中最盛大、最熱鬧、最富情趣的節日,它包含著漢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

(第二節清明節)

“清明”是漢民族24個節氣之一。最早的文字記吸出於西漢淮南王劉安等著的《淮南子·天文訓篇》,“春分後15日,到指乙,為清明。”

踏青是清明的傳統習俗。清明時節,大地回春,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暖,正是春暖花開、柳綠花紅、萬象更新的季節,人們紛紛結夥成群到郊外踏青。杜甫的名詩《麗人行》開頭二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是描寫唐時長安城外踏青的盛況。宋朝的歐陽修還專門寫過關於踏青的詞——《阮郎歸·踏青》:“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目長蝴蝶飛。”民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因此,清明郊遊踏青時,小孩們常常折幾條柳枝紮成柳圈戴在頭上,婦女們常采鮮花,插在頭上,以示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