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民族節日(1)(3 / 3)

與此同時,民間體育活動也極為活躍,如放風箏、蕩秋千、踢毽子、蹴球(即踢足球、打馬球)等,特別是放風箔,曆史悠久、至今不衰。風箏又名紙鳶,據明王坼《稗史彙編》所說,為西漢初年的韓信所造。南北朗時,紙鳶已開始盛行,《唐書.田悅傳》中記載,梁武帝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京城被圍,曾利用紙鳶向外求援。到宋明時代,漢族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已很普通,如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和明方氏墨譜《九子圖》中部繪有小兒放風等的情景。清朝時風箏更是盛行,大家熟悉的《紅樓夢》第七十回中就有描寫賈寶玉、林黛玉等放風箏的有超故事。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還是個風箏專家。在北方,古代還常在清明時舉行“射柳”的競賽活動。“射柳”本是中國北方古代鮮卑、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後這些少數目族都先後被漢民族同化,於是“射柳”在宋時已作為一種遊戲:折柳環插球場,軍士馳馬射柳,其矢鏃闊於常鏃一寸多,中柳即斷,稱之為“射柳”。明朝時常於清明舉行射柳競賽:以鵓鴿貯於葫蘆中,掛在柳上,射中葫蘆,鴿即飛出,憑鴿飛的高低決勝負,為之“剪柳”。由此可見清明節的氣氛是很活躍,熱鬧的。

而清明節掃墓習俗的形成則與寒食節有關。舊俗清明前一天(一說前二天)為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而禁火寒食。據說晉文公重耳在當太子時,為避後母驪姬的迫害,在國外流亡19年。一次路過衛國,其與隨從被人追擊,逃得又累又餓,癱軟在地上走不動了。這時介子推暗暗地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解饑。其知情後,含淚說;即位之後,一定要加重封賞。後來重耳即位為晉文公,一一封賞了當初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卻偏偏少了介於推。雖然很多人為此抱不平,但介於推卻不去爭功討賞,而與母親一起隱居到了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後來有人寫信提醒了晉文公,遂派人去召介子推,請他出山,介子推堅決不出,並避而不見宮使。有人對晉文公說: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背著老母出來的。於是晉文公同意放火燒山。可是三天三夜的大火把綿山燒成了光山,也不見一個人影。沒想到子推寧死不願下山受封,和老母抱著一棵參天枯柳一同燒死了。晉文公大哭一場,為尊敬子推的高貴品德,葬他們母子於綿山,立廟紀念,並改綿山為介山,下令以後每年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即清明前一天,全國禁火,寒食,以示紀念。於是每年清明前後,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插柳枝,人們還帶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掃墓,以示懷念。

清明掃墓以後沿襲成俗。唐朝自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對古代漢族在清明時到郊外掃墓祭祖作了逼真的描寫“丘墟郭門外,寒台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青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得,蕭蕭風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的《清明》詩也寫到:“南北山頭多墓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化作自蝴蝶,淚血柒成紅杜鵑。”宋朝時,還規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日,當時的太學放假三天,武學(即軍校)放假一天,以便讓師生掃墓和郊遊。曆代以來,古人在祭自己的祖先的同時,往往對曆史上的功臣或“清官”,以及為人民做過好事的人都要祭拜。這就是解放後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傳統習慣的先河。

清明節也包含著漢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

(第三節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本名“端五”。《太平禦覽》引《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初也。”而農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也常把初五日寫成“午日”,這樣“初五”也就可以寫成“端午”了。又因為“午月”和“午日”的兩個“午”字重複,所以又叫“重午”。還因為古時把“午時”當作“陽辰”,於是“端午”也可以說成“端陽”。這樣,端午節,又叫重午節或端陽節。

漢民族傳統習慣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祭之。”發展到後來用箬葉等把糯米包成粽子,古稱角黍,來祭屈原。這也就是漢族五月端午吃粽子食俗的起由。

其實,端午始原還有多說,一為龍的節口說,聞一多先生專作《端午考》,認為端午本是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二為夏至說,劉德謙的《“端午”始源又一說》認為端午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