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民族節日(2)(1 / 3)

端午節漢族有掛芭菖蒲、熏白艾,酒、飲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麵上書上個“王”字,以及在衣襟前掛香荷包的風俗。《東京夢華錄·端午》記載說:“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糉子(即粽子)、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針艾人於門上。”舊俗認為這可以避惡除邪,驅除“五毒”。其實,端午節時,正值初夏,病菌和各種蟲類都開始活躍,而菖蒲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白艾也是一種散寒濕祛瘴邪的良藥,點燃可以驅蚊蠅,艾葉可作針灸材料;焚艾葉,亦可驅蟲滅菌;灑黃雄酒以及點、塗在身上,也可以避蟲咬。由山柰、細辛、白芷、子香、甘鬆等中藥製成的衣香粉荷包,有清潔、辟穢之功。所以剔除迷信成分,這些風俗還是除害滅病的好風俗。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關於端午競渡,文字記載始見於《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場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古代龍舟競渡的場麵是十分熱鬧的,《荊楚發時記》況“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唐朝張建樹的《競渡歌》中說:“五月五日天晴明,揚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升,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劊,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慚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龍舟競渡的盛行,至使明朝時出現了龍舟競渡的專著——《武陵競渡》,詳細記載了當地競渡的緣由,船式,船上的人數,站立的位置以及劃船競渡的技術,等等。龍舟競渡,在南方主要有鬥龍船和劃龍船兩種,鬥龍船是比賽,劃龍船是表演。比賽時,彩龍薈萃,鑼鼓喧天,江岸萬千觀眾呐喊助威,江中龍舟健兒齊力劃槳,追濤逐浪,蔚為壯觀。白天竟渡以外,還有夜間張燈結彩進行的。據《江南誌書·武進縣》記載:“近日又有夜龍舟之戲,四麵各垂小燈,競渡如白日。”一條條光燦燦的火龍爭遊水中,那情景更為壯觀。解放後,龍舟競渡這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傳統活動,得到大力提倡,借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同時也給節日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此外,浙江武義縣有推龍船的風俗,比較獨特。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康縣出了名狀元,名王崇。一日王崇得了重病,請醫吃藥無效,後請得一名深山老道,認定王祟身纏五鬼。老道人將五鬼捉住分裝在五個酒壇中,拋入江中漂流而下。至武義縣境,被人撈進縣城。壇開五鬼逃出,作怪於境內,一時苗枯樹死,害了百姓。此事被城隍爺得知,派判官將五鬼捉拿禁於城隍廟裏。城隍老爺喻示人間以毛竹紮一條龍船於端午日將五鬼送走。端午日,由七個青壯後生推龍船,前打鑼開路,後推城隍神像押送,直出縣城東門,推置溪水中。從此,“推龍船”形成風俗,後來,縣城外的農民也有在端午日把一隻木船推到溪水裏的習俗。至今俗諺中還有“端午船不推,瘟病要發生”之說。

端午節也包含著漢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

(第四節中秋節)

“中秋”兩字,按漢民族農曆的解釋是:一年分四季,每季依次為孟、仲、季。七、八、九是秋季,故八月為仲秋,八月十五為仲秋正中叫中秋。《禮記》中就有“八月十五為月夕,與花朝對稱”的記載。定八月十五為節,稱為“中秋節”或“仲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美麗。漢族民間把月圓看作是團圓的象征,故“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中秋”是漢民族賞月的傳統佳節。關於月亮,漢族民間有著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優美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最早見於《歸藏》所記“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稍後在成書於西漢的《淮南子·覽冥篇》中又記載說:“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妲蛾竊以奔月”。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嫦娥竊藥奔月的主要情節。六朝以後,“嫦娥奔月”的故事逐漸被美化,劉宋謝莊寫的《月賦》中有“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嫦娥飛上了天帝的宮廷。唐朝以後,人們心目中的嫦娥,與八月十五最圓、最亮,月色最美的月亮相應,也是一個美麗、聰隊、善良、能歌善舞的女性。在唐朝詩人的筆下,對嫦娥表示了無限的同情,如李白的《把酒問月》說:“白兔搗藥秋複春,娥弧棲與誰鄰?”杜甫的《月》也說:“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到了近代“嫦娥奔月”的故事進一步美化、豐富和發展。對於嫦娥竊藥之說,人們傳說:後羿在射落了九個太陽,立下了蓋世之功後,做了皇帝。但從此卻成了一個沉迷酒色,隨意殺人的暴君,又為人民所痛恨。其預感到自己好景不長,便上王母娘娘討取了不死藥。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死,貽害百姓,於是竊藥吞服,服後頓覺身輕如浮雲,飛奔月亮而去。又有的傳說:後羿的徒弟逢蒙,十分滬忌後羿的箭術,巴不得其早死。有一天,逢蒙趁後羿外出打獵時,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堅貞的嫦娥當機立斷,吞服了不死藥,結果飛升上天,一心戀著丈夫的嫦娥,隻好定居到離地麵最近的月亮上。此外,還有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玄宗夢遊“廣寒宮”以及廣寒官“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等的傳說故事。所有這些傳說故事都結月亮披上了一件美麗的神話外衣,使得月亮在漢族人民心中的形象更加生動、美麗。在曆代詩人寫下的大量描寫月亮的詩句中,其常常被美稱為太陰、嫦娥、玉免、玉盤、玉環、玉弓、金盆、冰鏡等,詩意濃鬱,形象生動,反映了漢民族人民對月的讚美和神秘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