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民族節日(2)(2 / 3)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漢民族傳統的習俗。每年中秋之夜,月光皎潔,星鬥滿天,人們邊賞月,邊吃月餅,興致勃然。《東京夢華錄·中秋》說:“中秋夜,貴家結節飾台謝,民間爭占酒樓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裏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舊俗賞月之前還要祭月。祭月一般是月亮升起後,在露天設案進行。所供祭物大多是月餅、瓜果、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等,有的還擺上執搗藥的杆站著的玉兔模型。祭拜時,因月屬陰,不少地方有男人不拜月的規矩,也有的是婦女先拜,男人後拜。祭拜後,再全家分食月餅和吃“團圓酒”。這次的團圓與春節不同:春節是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圓,而這次是回娘家的婦人應回夫家團圓。有的地方,加江浙一帶,還有女婿應在中秋節前送月餅到嶽家的風俗。而遠離故鄉和親人的人們,這時更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逢使節倍思親”。

月餅在唐朝時已出現,宋代更盛,北宋的大詩人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詩句,就把“月”與“餅”聯係起來了。元朝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已有“月餅”的確切記載。清朝富察敦祟的《燕京歲時記·月餅》更詳細記述說:“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名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近、現代的月餅田地而異,品種花色千秋不一,著名的有北京的京式,廣州的廣式,寧波的寧式,潮汕的潮式,雲南的滇式,蘇州的蘇式等等。同粽子成為漢民族端午節助傳統食品一樣,月餅也成為漢民族中秋節的傳統食品。

中秋節也包含了漢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

(第五節漢民族節日的文化特點)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但是世界上不少民族的節日卻帶有極大的宗教性。如西方國家各民族最重要、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聖誕節,就是紀念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誕生的節日。其他如受難節、複活節、狂歡節、感恩節也都與基督教有關。又如阿拉伯民族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都是伊斯蘭教的節日。而漢民族的節日,與宗教的關係極少,除四月初八浴佛節是紀念釋邊牟尼的生日外,其他節日基本上與宗教完全無關。就是這個與宗教有關的節日,現在也被人們忘卻了。

漢民族的節日與西方民族完全不同,其文化特點就是它的世俗性。根本原因就是漢民族的節日主要源於農事和曆史,而不是源於宗教。

首先我們來看看漢族傳統節日為什麼多源子農事?

恩格斯就農業的重要性說過一句名言,他說:“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漢民族自古以來就過著灌溉農業的共同經濟生活。在漢民族的發展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以治水開國的夏朝,大禹就“盡力乎溝洫”,“身執耒,以為民先”。商朝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黍、稷、麥、稻等農作物的品種。周朝更是以擅長農業見稱,其始祖棄就善於農作,被視為農神,號稱“後稷”。《詩經》中的《七月》、《天田》、《豐年》等涉及西周農事的詩篇,都寫得生動具體、有聲有色。據《尚書·周書》記載,農事被列為五帝之教的首項,諸侯的貢獻須有農產品;百姓最關心的是農業收成;統治者訓誡本階級成員、警告被征服民族,也無不以農事為主,或以農事為譬喻。就連“周”字甲骨文作“”或“”,都是田的象征。在這種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曆史背景中形成的漢民族傳統節日源於農事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共同經濟生活,哺育出了重農的經濟思想。戰國時李悝就提出農業是人們的衣食之源,是積累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他說“農事害”是“饑之本”,如果農業搞不好,“饑寒並至”,人們就不本可能“不為奸邪”,同時“農傷則國貧”。韓非子則明確提出了“以農為本”的口號,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考,耕農之本務也”。後來商鞅和管子都發揮了“農本論”,商鞅指出:“令民歸心於農”是“聖人”的“治國之道”;管子則雲:不重視農業的國君,是隨時可能垮台的“寄生之君”。在這種重農經濟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漢民族傳統節日又怎能不源於農事呢·

更重要的是中國自從脫離奴隸製度進到封建製度以後,二千多年,其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就長期地陷在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包圍之中,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則是以農業為基礎的,一家一戶“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的經濟。因此,在這樣深厚的自然經濟的土壤中形成、發展和演化的漢族傳統節日更不能不源於農事!

歸根到底,在“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的古代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的起源是離不開、也不可能離開農事的,曆史的記載和節日的習俗及民間傳說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