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戲曲是漢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戲曲,兼具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六項藝術,故有“綜合藝術”之稱。它自從在世界上產生以來,已有二、三千年的曆史了,其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話劇,有以唱歌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歌劇,有以跳躍和旋轉的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芭蕾舞劇,有光以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啞劇,唯有漢民族的戲曲與眾不同,它運用了幾乎一切表現手段,集“唱、做、念、打”於一身,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漢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漢民族的戲曲集“唱、做、念、打”於一身的特征,是由其形成的曆史所決定的。
戲曲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優伶。優伶,就是古代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其有倡優和俳優兩種。“倡”同“唱”,故一般稱為以樂舞為主的為倡優;“俳”是雜戲之意,故一般稱為表演戲謔為主的為俳優。據古典文獻記載,春秋時晉國的優旋,在參與晉獻公的夫人驪姬為使其親子繼位,擬殺太子申生的陰謀活動,在筵前向大夫裏克敬酒勸其依順時,就且歌且舞。又如春秋時齊國的又一個叫優施的優人也“舞於君幕下”。可見漢民族戲曲在其老祖宗時就且歌且舞,又說又做了。
漢朝時,百戲興起。百戲,又叫散樂,是漢族民間演出的歌舞、雜技、幻術、武術、戲曲等的總稱。在漢張衡的《西京賦》對漢朝百戲流行的盛況有詳細的記述。例如“東海黃公”的節目,就是表演東海人黃公年少時會興雲吐霧的法術,能伏蛇降虎,後因年老法術失靈,反被虎所害的小故事。又如“吞刀”、“吐火”、“扛鼎”、“尋”(即爬竿)、“燕躍”、“跳丸”(即踢毯)、“走索”都是一些雜技節目。還如《總會仙唱》則是一個大型歌舞。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百戲”不一定都是“戲”,但“戲曲”卻是“百戲”中之一“戲”。這樣,漢民族的戲曲,還在搖籃之中時,就已與歌唱、舞蹈、雜技、武術等結下了不解之緣。宋朝時“百戲”仍很興盛。《夢梁錄·百戲使藝》說:“百戲踢弄家,立金雞竿,承應上竿抱金雞,兼之百戲,能打筋鬥、踢拳、踏蹺、上索、打交輥、脫索、索上擔水、索上走,裝神鬼、舞判官、砍刀蠻牌、過刀門、過圈子等。”漢族戲曲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精彩的武打埸麵與技巧,與曆史上百戲雜陳,互相學習、交流、滲透的曆史情況是分不開的。所以東京汴梁逢年過節都是“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樂十餘裏”。
唐朝時,參軍戲又廣為流行。這種表演形式起源於懲治贓官,後來凡是演出以詼諧笑謔為主的戲劇,就叫參軍戲,實際上是先秦俳優那種滑稽戲謔、巧言善辯傳統的發展。這種戲主要由“參軍”和“蒼鶻”兩個角色表演,前者性格癡愚,後者性格比較機靈。開始參軍戲是一種“科百戲”,以滑稽的動作和對話引人發笑,有點類似現代的相聲。後來又有女演員參加表演歌唱。這樣,參軍戲作為漢族古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就包括了唱、做、念三種表演手段。而且由於唐朝各種藝術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為戲曲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例如“燕樂”就集中了隋唐時期民是和外來樂曲的成就,完成了漢族音樂聲律的大轉變,這就為宋元戲曲樂調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又如唐城市經濟的繁榮,遊藝場所的出現,就為宋元戲曲的誕生提供了舞台;再如變文、市人小說、以及人傳奇小說的產生和流行,又為戲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