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民族戲曲(3 / 3)

第三是臉譜。臉譜是漢民族戲曲誇張性的化裝藝術。它色彩鮮明,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是把繪畫和表演統一在演員臉上的一項獨特的專門藝術,又是戲曲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其大致是從唐朝樂舞大麵所戴麵具以及參軍戲副淨的塗麵演化而來,到明朝時基本上形成。一般有黑臉、紅臉、花臉、青臉、藍臉等不同顏色的化裝。各種不同的顏色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赤紅示忠勇,黃色見猛烈,白色多奸詐,黑色主粗直,青色是妖邪,以分辨忠奸善惡。此外,還有一定的寓意,如劉瑾是明朝專權的宦官,臉譜為“太監臉”。繪柳葉眉、烏眼窩、小嘴,以示近似婦女之貌。又如張飛,給其繪一類似蝴蝶的圖案,以寓“張飛即飛雲”。

第四是“行頭”。“行頭”是戲曲服裝和道具的通稱。漢民族戲曲的“行頭”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其服裝色彩鮮明,紋飾華麗,著重裝飾性;其道具多數是虛擬的、象征性的。經過曆代戲曲藝人的不斷創造,已成為戲曲表演藝術極富民族特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拿服裝來說,其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隻按不同的劇目,腳色行當和人物特點,大約分為蟒、靠、帔、官衣。褶子五類。各類服裝對不同的角色又有具體的區別,如皇帝將相的官衣——蟒袍,就規定皇帝繡龍,後妃繡鳳,文臣繡仙鶴、孔雀,武將繡麒麟、虎豹,均用黃色。玉皇大帝也著帝王的黃色蟒袍,而劉備穆桂英卻穿紅蟒、包公穿黑蟒,趙雲、呂布穿白蟒。而道具中的髯口、水袖、扇子、翎子等在戲曲藝術中都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功夫。髯口,即胡須就既是人物年齡、性格的一個標誌,又是一項重要的表演手段,演員可以通過對髯口的捋、掀、吹等動作來表現角色的情緒的變化。一把扇子在川劇名醜手裏,竟可以翻出九十種花樣,這種扇子以及翎子功、水袖的運用往往成為演員手裏的絕招,觀眾眼中的絕技。

第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程式”就是漢民族戲曲中規定的舞台動作的套子和格式,如上馬下馬,上樓下樓,開門關門,以及喝酒、寫字、坐轎、睡覺、昏迷、蘇醒等,都有一套規範化了的套子。甚至表演各種表情,如悲號、快樂、哭、笑等,也有一套格式。這些“程式”來源於生活,是經過提煉、加工、美化和規範化了的舞台動作,正是“不象不是戲,真象不是藝”。比如騎馬,曆代藝人就創造了用馬鞭表示騎馬的一係列程式化了的上、下馬和策馬的舞蹈動作。而不同的行當,程式也不同,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也都發生變化。這樣,利用程序進行表演,就成了漢民族戲曲表演藝術的最根本的一個特點。

所有這些特點,集中起來,概括地說,漢民族的戲曲具有流暢性,安可以連續不斷地,有節奏地進行演出;具有伸縮性,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可以非常靈活地作任何表現;具有雕塑性,它不重景突出人,呈立體感;具有規範性,即“程式化”;具有寫意性,從生活到語言,從動作到舞台美術無不源於生活,經過提煉、加工和美化,又高於生活,從而使“唱、做、念、打”集於一身的漢族戲曲以醉人、迷人的風姿,出現在世界戲劇舞台上,展現在世界各族人民麵前,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的戲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