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民族武術(1 / 3)

(第一節武術是漢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武術,這項被世界上稱之為“功夫”的民族體育運動,是漢族祖先血汗的結晶,是國家的瑰寶,是漢族民族文化優秀遺產的一支奇葩。幾千年來它為漢族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現在正受到世界的矚目,“武術熱”、“功夫熱”正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興起。武術正在走向世界。

漢族古語,“武”字通稱軍事、技擊、強力之事。《說文解字》解“武”字即說:“夫武定功兵故止戈為武。”又稱武事為“武義”,《漢書·揚雄傳·校獵賦》中就說:“仁聲惠於北狄,武義動於南鄰。”後因“義”與“藝”同音,故又專指騎、射、擊、刺等軍事技術為“武藝”。《三國誌·蜀誌·劉封傳》說:“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宋史·兵誌九》中也說:曆慶六年詔“以春秋大教弓射一石四鬥,弩獷三石八鬥,槍刀手勝三人者,立為武術出眾格。”所以在古代的一些小說中,常常稱有騎、射、擊、刺等軍事技術的人為“有武藝”,即現代所稱的“有功夫”;形容武藝好的人為“武藝高手”。而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遠古的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同時《述異記》也說:“軒轅之初立世也,有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耳鬢如劍戟,頭有角,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世本》又說:“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武術大體上分為徒手和持械兩類,這是大家都了解的。軒轅“習用幹戈”,興起“角抵”、“五兵”,看起來是神話,其實“角抵”應是原始拳術,即徒手武術的前身。不少人解釋“角抵”或說是“相撲”、“爭交”,即現代的摔跤;或說是一種技藝表演的“角抵戲”。但是溯本追源,這些都不過最早踢、打、摔、拿、抵這類徒手搏鬥動作的發展和變種。而“習用幹戈”、“作五兵”,很明顯正是持械武術的前身,戈、矛、戟等器械,至今仍是武術中十八般武藝的部分內容。

據古典文獻記載,拳術興於戰國時北方的齊國。《荀子·議兵》說:“齊人隆技擊。”所謂“技擊”,其《注》說:“技,材力也。齊人以勇力擊斬敵者,號為技擊。”荀子是趙國人,但曾長期生活在齊國,除講學外,還三次做過祭酒,親眼看到齊國技擊之類拳術活動的興盛。齊國人管仲在《管子·小筐》中更明確地說:“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詩·小雅·巧言》中也說:“無拳無勇”。可見此後,拳術在山東民間一直盛行不衰,在近代還興起過以設拳廠,練拳術組織群眾的義和團運動。至今,山東德州仍然是威名遠揚的“武術之鄉”。由於拳術便於近戰,練習又極簡便,於是,拳術以此為發端,在漢族中廣泛流傳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南拳、形意拳、華拳、通臂拳、少林拳、炮拳、太極拳、紅拳、猴拳、六合拳等流派。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其所著兵書《紀效新書》中不僅對拳術作了較詳細的記載,而且概括地總結了拳術練習的特點是“身法活便,手法利便,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番倒插,其猛也披劈橫拳,其快也活提朝天,其揉也知當斜閃。故棒、棍、刀槍、槍、釵、鈀、劍、戟、弓矢、鉤鐮、換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這樣拳術就發展成了武術的基本功。

拳術興於北方齊國,而劍術卻起於南方的吳越。劍是漢族古代的一種隨身佩帶的兵器,據記載,春秋時期的鑄劍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而當時最著名的鑄劍工匠幹將、莫邪、歐冶子三人都是越國人。1965年在湖北發掘的楚墓中出土的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刻”八個字的一把劍,至今依然光彩奪目,異常鋒利,毫不生鏽,乃劍中之寶。而當時著名的女擊劍家“越女”也出在越國。《吳越春秋》中記載:“範蠡曰:……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處女)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則如之何?女曰:妾生於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妄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甚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五即加女號,號曰越女。”其所謂“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寺之似懼虎,一人當百,百人當方”的劍術,就是說每當短兵相接,內要全神貫注,外要泰然自若,靜時如溫存的女人,動則如呼嘯的猛虎,誰掌握了擊劍的本領,就可以以一當百。所以,以後曆代著名的擊劍家,多以學劍於越來表示自己的劍術精深。與拳術一樣,劍術活動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一直在華夏族和漢族民間廣泛流傳。孔子的學生子路就是一個喜歡劍術的人,《孔子家語》中說:“子路戎服見孔子,撥劍而舞這,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仗劍自衛的。戰國時的趙惠文王也十分喜歡劍術,各地劍士慕名而來,數達3000多人。他日夜觀看劍士們擊劍,僅一年當中,竟有100多人在擊劍中死傷。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丕,自幼開始學劍,而教曹丕劍術的教師史阿“昔與越遊,具得其法”,是當時京城劍術最高的人。“詩聖”李白也精於劍道,其師就是後世稱為唐朝“三絕”的斐旻。為了學劍術,李白辭別家親,專門移居山東,拜斐旻為師。在名師的指點下,其刻苦習練,劍術大有進步,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一套名為“太白劍”的劍術套路。晉朝名將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膾炙人口,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習劍為國報效的事跡,也為人們所熟知。由於人們對劍的特別愛好,古時漢民族從軍中將士,到文人學者,以至民間百姓,都有佩劍習武的習俗,《宋書·禮態》說:“劍者君子武備,然自人君至人士人又還劍也”。故劍這種使用方便,利於近戰的短兵器,自古被人們譽為“百兵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