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武術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價值和積極意義,成為漢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男各族人民歡迎和重視,其影響也越來越大。日本的柔道、空手道、相撲、泰國的泰國拳,南朝鮮的跆拳等,都與漢民族武術有著種種淵源關係。日本的“少林寺拳法聯盟”。美國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僅紐約市就有40多個武術社。芝加哥、舊金山等城市還開設了武術學校——“少林功夫學校”,傳授中國武術。此外,還有許多國家開展了太極拳活動。許多外國人對漢民族的武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們認為武術真功在中華,要求向世界介紹武術,把武術推向奧運會,推向世界,讓漢民族武術這朵古老、瑰麗的奇葩在全世界盛開。
(第二節武術與漢民族的性格)
武術的特點,一是“擊”,二是“舞”。兩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一個表現了漢民族剛健的民族性格,一個表現了漢民族溫順的民族性格。
“擊”就是“技擊”。前已提到其興於戰國之齊國,由於齊國提倡“技擊”,並通過“技擊”考選人才,訓練軍隊,獎勵軍功,故“齊湣(即齊湣王)以技擊強”,而成為戰國七雄中“五伯”之一。此種“技擊”,本指徒手搏鬥的拳術,後遂發展為指搏擊敵人的武藝為“技擊”。《漢書·刑清誌》注引孟康說:“兵家之技巧。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至攻守之勝。”“習手足”就是拳法和腿法的練習,有此基礎後,再學器械。經過幾行千年的發展和變化,武術的“技擊”,就是兩人徒手以踢、打、摔、拿、或兩人各持器械以劈、刺、紮、砍等,以進攻與防守的方法所進行的對抗性的運動曆史文獻記載的“技擊”項目有角底、相撲、手搏、手戰、擊劍、擊刺、校棒、刺槍等,這些“技擊”項目都是漢族世世代代血汗的結晶,戚繼光說過:“吾國技擊之學發端於戰國,昌明於唐宋,盛極於明清。”武術“技擊”運動深受漢民族人民的喜愛,在民間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漢朝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14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內皆來觀”。《漢書·武帝紀》注引應劭說:“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漢書·哀帝紀·讚》:“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其注引蘇林說:“手搏為卞,角力為武戲也。”可見“角抵戲”就是一種“角力”比賽,即比武。而自古流傳的“打擂台”和“技擊”比武,更是漢民族人民所喜聞樂見。《水滸傳》第四十九回《燕青智撲擎天柱》,就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打擂台的盛況,而燕青是使用“摔法”取勝的。與此同時,為了軍事的需要,唐朝開始設武舉,為武科之始;宋有武舉、武選;明設武科鄉、會試,武舉6年一次(後改三年一次),明末又舉行武科殿試,清時兵部主武會試,督撫主武鄉試,學政主武科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