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民族武術(3 / 3)

由於武術“技擊”運動有著這樣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曆代還湧現出一些“技擊”家,如漢時的雷被、王越、史阿,魏時的曹丕等劍技家,唐時拳手輕捷的蒙萬贏,所向無敵的謝建,蜀之高手石彥能等等。同時,還出現了“技擊”專著,如《莊子·說劍篇》、《漢書·藝文誌》中的《手搏》六篇;而戚繼光的《紀政新書》、《陳記》、《劍經》等則對拳法、棍法、槍法作了論述。

武術的“技擊”,充分表現了漢民族勇敢英武的剛健性格。

“舞”,就是“武舞”,即現代流行的套路形式的武術。漢民族武術的興起,一方麵與為軍事需要而進行的對抗性的搏擊訓練有著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麵與“武舞”的形成和出現也有著密切的聯係。《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大東之野,夏右氏於此舞之伐。”《禮記·樂記注》雲:“一擊一刺為一伐”。“九伐”就是在手拿武器的練習中,有九個擊刺的動作變化,也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武術器械套路。到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也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武術器械套路。到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這種套路的武術運動叫做“舞象”。《禮記·內則》雲:“成童,舞象,學射禦。”其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詩·鄒清》也說:“象,用兵刺仗之舞。”此種“舞象”,不僅可以單人舞練,也可集體武舞。在古典文獻中,關於“武舞”的記載還很多,如《孔子家語》有“子路悅,援戚而舞”的記載,可謂武術的套路演練;《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沛舞劍”,可謂劍術的套路演練。武術套路運動的“劍舞”,到了隋、唐以後,更為風行,除前已提及的斐旻和李白外,女傑中有公孫大娘和李十二娘等,都是舞劍高手,《藏書·吳道子傳》中說斐旻“弛馬舞劍,激昂頓挫,雄術奇偉,觀者數千人”,大畫家吳道子看後“揮筆若有神助”。而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更是對劍術套路表演的絕妙之作。正因為武術套路運動具有“舞”的特點,所以其自成為武術中一個獨立的表現形式,以其與“技擊”的搏擊性不同,而具有表演藝術的濃鬱特色,它以其形體抒情牲和造型美感,同樣深受曆代漢民族人民的喜愛,至今仍廣泛流傳於民間。

武術的“武舞”,則充分反映了漢民族溫、良、恭、儉、讓的溫順性格。

武術的“擊”、“舞”兩個特點是由其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練、看、用”三種職能所決定的。“用”,就是“技擊”的運用,可以作為軍事訓練和防身自衛的手段,就是在現代,“技擊”也仍然不失其實用的價值。“看”,就是“武舞”的表演性,它通過優美的動作和造型,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是它經久不衰的藝術價值。“練”一方麵為了“技擊”和“武舞”而練習各種基本功,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隻有練好了基本功,“技擊”本領才能更高,“武舞”藝術才能更美。另一方麵是鍛煉身體,用以“調氣息,壯筋骨,除疾病”。關於這一點,在武術的興起和發展中也是有深厚曆史淵源的。據古典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導引”出現,《莊子·刻意篇》解釋說:“吹煦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型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其意就是說經常活動內髒器官和肌肉、骨骼的人可以象彭祖那樣健康長壽。長沙馬王堆漢墓即有“導引”圖出土。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套強身健體的“五禽戲”,這就是“導引”的一種。隋、唐以後出現的“八段錦”、“十二段錦”、“易筋經”,以及近、現代的“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都是“導引”派生出來的。現代這些武術活動也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正因為武術運動具有極其靈活的適應性,不管什麼人,男女老少,身強力壯的,或是體弱多病的,都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和不同情況,選練不同套路的武術,既能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性格,所以它才能夠深深地紮根於漢族民間,成為漢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一項最受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族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