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醫、中藥是漢民族文化的結晶體)
中醫、中藥是漢民族人民幾千年來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反複過程逐步創立發展起來,它淵源於漢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醫中藥體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漢民族文化的一種結晶體。
西醫看病習慣用聽診器,而中醫則習慣於脈診,即用手按脈,所以又稱“切脈”,這是漢民族一項獨特的診法。它根據人體脈膊跳動的輕重快慢,即可知究竟患何病,病於何因。正如《黃帝素問》說:“待切脈而知病。寸口六脈,三陰三陽,皆隨春秋冬夏觀其脈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漢族脈診的曆史極為悠久。據《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扁鵲“特以脈診為名耳”,他給趙國“五日不知人”事的趙簡子“切脈”,知其是血脈不暢而假死,不出三天治好了趙簡子的病的故事,以及使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傳說,使之獲“神醫”之美稱,被後世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所以司馬遷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而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醫藥文獻《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進一步說明脈學在2000多年前就是漢族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脈學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提高,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廣泛用於臨床,晉朝名醫王叔和則綜合曆代脈學之經驗,寫成脈學專著《脈經》。2000多年來,中醫主要是通過運用切脈的方法給人診病,它體現了族文化的獨特性。這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西藥主要是近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有優點,但副作用普遍較大。而中藥則主要是各種動、植物,特別是植物,漢族俗稱“中草藥”。它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詩經》中也記載了一些可以藥用的植物,如“芣苜”(車前子)、“蝱”(貝母)、“蓷”(益母草)等。《山海經》中更明確地列舉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3類的120多種藥,以及它們的簡單用法和治療性能。而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在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將365種藥物分為上品、中品、下品3類。到南北朝進,陶弘景寫成《本草經集注》,共記藥物730種,將藥物分成草、木、糧、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7類,首創漢族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唐朝時公元659年出現了由宮庭主編的漢族古代的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大大早於公元1494年出現的西歐最早的藥典——意大利佛羅倫斯藥典。明朝的李時珍則將漢族的中藥學推向了高峰,它集中藥學之大成,於1578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共記藥物892種。漢民族的中藥不僅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它與西藥相比,有獨特的內容。首先,它有一整套獨創的理論體係,一般中藥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中藥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屬性。“四氣”就是“寒、熱、溫、涼”;“五味”就是“辛、苦、鹹、酸、甘”;“升降”、“浮沉”就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這些藥物屬性的理論知識是根據對疾病的認識,對藥物的自然屬性和在人體內的治病作用等概括出來的,這在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藥物中都是沒有的。其次,它又有一套獨特的對藥物加工改造的方法,稱之為“炮製”或“炮炙”。中藥的“炮製”方法多種多樣,極為豐富,加工炮製後,可以去掉雜質,做成便於服用和貯存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它根據藥物屬性和治病的需要,一般分為水製、火製和水火共製3種。水製是人們所熟悉的用酒泡、醋泡、水漂等。火製就是用炒、焙、煆、炙、煨、煉等17法。水火共製就是蒸、煮等。通過不同方法的“炮製”,藥物的性能往往出現一些特殊的變化。例如半夏有較大的毒性,生吃就要中毒,而用薑、明礬浸泡加工後,就可以消除毒性,保存藥效。又如生地黃本是涼藥性,可以治熱性病,如果把它反複多次蒸熟曬幹,卻可變成溫性藥以補血。凡此等等,形成為世界藥物中獨特的漢族的中藥“炮製學”。再次,是其獨具一格的複方配伍的“處方”。大凡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大多采用複方配伍的形式治病。一張“處方”,少則三、五味藥,多的達十幾、幾十味藥。這些藥物之用,互相配合,互相箝製,有的藥物互相協同可以增進療效,有的藥物可能互相對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也有的藥物因為互相對抗、箝製而減輕或削除了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或反過來互相作用,發生毒害。這樣,常常由於配伍的不同,甚至劑量的多少而起不同的治療作用,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這就與西藥“單打一”的治療作用不同,中藥複方配伍就可以對較複雜的疾病全麵照顧,從而獲得安全而更高的療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桂枝和黃麻配伍,可以發汗治外感病;麻黃和杏仁、石膏等配伍,卻又是治喘咳的;麻黃與白術、生薑配伍,又變成消腫的藥。最後,是它多種多樣的獨特治療“劑型”。西藥多為版劑或針劑,此外也有水劑和粉劑。百中藥的傳統則是以湯劑為主,另外還有包括外用、內服的有丸劑、散劑、膏劑、酒劑等。而其中湯劑是漢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劑型:用一陶製小藥罐,裝進配製好的一劑複方中藥,加入適量的水後,放在炭火上煎煮,一般一劑煎二次。現在雖然中藥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傳統的湯劑仍然是漢民族民間常用的習慣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