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民族醫藥(2 / 2)

從獨樹一幟的“切脈”和豐富多彩的中藥,我們可以看到中醫、中藥是根植於漢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的,確實是漢民族的一種結晶體。

(第二節“神針”和“神功”)

說起來,確實叫人驚奇,不吃藥,不打針,僅用幾枚細細的銀針刺入身體中的一定穴位,就可以治病雲痛。而針刺麻醉的誕生,以及用針刺治好一些聾啞人的事跡,更是轟動世界醫學界,被人們譽為“神針”。

針灸在漢民族中源遠流長,它的前身就是原始社會的“砭”。“砭”就是“砭石”,把石塊磨製成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病。後發展成用金屬做成的針。“針灸”就是“砭灸”,《史記·倉公傳》說:“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就是按病者的經穴,刺以砭石為“砭”(即針),灼以艾火曰灸。戰國時期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論述了各種髒腑疾病的針灸療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醫書中,就記載了各種疼痛、麻木、痙攣以及眼、耳、口、鼻等局部症狀和煩心、嗜臥、惡寒等全身症狀用灸法治療的方法。扁鵲不僅“特以診脈為名”,而且還精通針灸,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就是一例。河北滿城還出土過西漢時的金針。從秦、漢到隋、唐,關於針灸的醫書專著越來越多,還出現了孫思邈繪製的三幅大型彩色的針灸掛圖,甚至在太醫署裏專門設立了針博士、針助教、針師,針工和針生等職銜。宋朝的針灸學家王惟一更是集針灸學之大成,創造了針灸銅人,並編著《銅人睮穴針穴圖經》,開世界醫用人體教學模型的先河。針灸療法也多種多樣,針刺方法就有火針、溫針、梅花針等;灸療方法有藥餅療法、燈火燋法、艾卷等。解放後進一步挖掘、繼承、發展,出現了耳針、鼻針、電針、頭針、穴位結紮、磁穴療法等。幾千年來,針灸療法始終是漢民族一項重要的醫療手段。針灸之所以能卓有成效地治療各種疾病,據醫學家研究,一方麵是因為針法的機械性刺激和針法的溫熱刺激,能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另一方麵還同針灸的刺激部位和針灸所引起的機體傳導作用有關。另外它有廣泛的適應性,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治療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它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的作用,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再加上它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安全可靠,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又可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所以不僅是漢民族人民傳統的醫療手段,而且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穭民族的歡迎,而正風靡世界。

說起來,也有點神乎其神,不吃藥、不打針,甚至也不針灸,隻要進行練氣,即可治好疾病,甚至於可以攻克某些“癌症”。

其實,所謂練氣,按照漢民族中醫的理論,就是指鍛煉人體內部的元氣。元氣古稱“原氣”,是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和活動能力,其在胚胎時期已形成,藏於腎中,與命門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係也。”《黃帝內經》說:“正氣內存,邪莫能幹”,“邪之所淒,其氣必虛”。意思就是說:人體隻要有正氣存在,元氣充沛,病邪就不能侵入。因此,氣功就是鍛煉元氣,增強體質的一種功夫。實踐證明,氣功通過調身(姿態)、調息(呼吸)、調心(神經)等三個方麵,可以靜養元氣,積聚精力,“按摩”腹腔,從而以適當的安靜來保養損耗了的元氣,使擾亂了的機能逐漸恢複正常,同時逐漸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並通過“儲能性”反應和“按摩”腹腔,減少病者身體的消耗,增進消化和吸收功能,重新積聚精力,戰勝疾病。這就是氣功神奇作用的科學根據,與“神針”——針灸一樣,被譽為“神功”的氣功,也正為世界醫學界所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