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過:“動物隻是按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這個美的規模的論述,告訴我們民族工藝美術是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的統一。漢民族的工藝美術正是這樣,既滿足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實用;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美觀。所以傳統的工藝美術,確實是漢民族文化的精品。
(第二節民間工藝美術是漢民族的文化的珍品)
民間工藝美術,在漢民族中有深廣的群眾基礎,它雖然是自然形態的東西,但卻是人們依照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按自己的審美觀點,使用自己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所能獲得的材料與工具,創造出來的有審美價值的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由於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有著其特殊的愛好方式和心理因素,因此,民間工藝美術經過漫長的曆史鍛煉,使每件作品風格的形成,都與漢民族整個文化的發展有著微妙、細膩的聯係,與漢民族的居家、生產、教育、信仰、社交等社會生活協調統一,融為一體,成為漢民族文化發展的一麵鏡子,所以民俗學家們稱民間工藝美術為“民俗藝術”。
請看:
藍印花布,這種把油紙刻成花板,蒙在白布上,然後用石灰、豆粉和水調成防染粉漿亂印,晾幹後,用藍靛染色,再晾幹,刮雲粉漿而成的花布,早在漢朝即已出現,到了明、清兩朝時更是普遍流行,有藍底白花,白底藍花,風格各異,至今不僅是民間,特別是農村喜用作被麵、帳子、門簾、圍腰以及衣料的一種傳統民族花布,現在在國際上也頗為流行,製成各式時裝衣裙,成為現代服裝中具有漢民族風格的時髦貨。
家織布,原本遍及漢民族民間,自己紡紗,自己染色,自己織布。如何染得漂亮?全在個人心裏設想,在心裏創造著花色,民俗風格很鮮明,如江蘇南通的“蘆葦花”土布和藍小格、藍白柳條土布十分著名,至今色織條格土布仍主要自用,而提花布,特別是喜慶文字的提花布,一直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嫁妝和節日饋贈品。
年畫,是漢民族民間過春節、慶豐收的一種民俗藝術品,也是漢民族民間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心理願望的一種最普及的文藝樣式。年畫的主題以豐收、富裕、多子、長壽、婚姻美滿、吉祥如意為主,也有向神佛祈禱幸福的題材,多符合過年過節之時人們的喜樂心理,也反映了人們對安居樂業的心情。各種年畫還按懸貼部位,如大門、居室、影壁、桌裙、米麵缸、糧囤、櫥、灶頭的形製而定,格式不一。年畫的色彩氣象萬千,楊柳青的年畫多用粉紫、橙綠,諧和柔美;佛山的年畫多用紅丹做底,輔以黃、綠、金、銀,絢麗輝煌;桃花塢的年畫雖不離紅、綠等色,但色度多淺淡而較為素雅。近幾年來,楊柳青、桃花塢等地的年畫先後到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展出。每到一國展覽,整館的年畫,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猶如一座萬紫千紅鬥芳菲的大花園,既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又向人們展示了漢民族文化的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