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起源很早,兩千多年來,伴隨著漢民族的風俗活動而廣泛流傳於民間,唐代李商隱《人日即事》詩中就有“縷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之句。剪紙的作者多為農家婦女,表現的題材多是她們最關心、最稱心、最向往的事物,如家禽家畜、花鳥、農作物、胖娃娃、吉祥圖案、戲曲故事等等,由於她們擺脫了商品價值觀念的製約,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純真的感情,因此她們的藝術語言淳風感人、意味雋永,使她們所寄托的愛慕、祝福、幻想等躍然其中,而深受群眾的喜愛。陝北有句民諺:“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冒鉸,就是剪紙不需畫樣子,拿起剪刀就隨意鉸出各式花樣來的能手。正因為剪紙在民族民間有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北方農村的漢族婦女大都會剪紙,一個女孩子從六、七歲就開始剪,一把剪刀到六、七十歲,剪紙的樣式也多采多姿,有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喜、以及鞋花、帽花、枕頭花等繡花底樣,是最樸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確實,剪紙凝聚著漢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識,是漢民族文化之源和魂。
麵塑,漢族民間用麵捏塑節令用品,配以紅棗、綠豆、綴以胭脂花點,做成“喜饃饃”、“花點心”,如麵佛手(福)、麵鹿(祿)、麵桃(壽)、塔型盤花素糕(登高)、雙喜、花雜和小動物等,屬於帶有祝福含意的藝術食品和懷念先祖的祭品。而用糯米粉和麵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栩栩如生,則成為可以獨立欣賞的民間藝術品了。著名的有上海麵塑藝人趙闊明,擅長做戲曲人物和佛像,也愛做胖娃娃,大至三尺餘,用於宴會擺設,小則一公分,可裝入核桃殼。而趙闊明的師傅湯有益則練就了一手憑憶默捏戲劇人物的才能,刻意追求意境、傳神和變化,注重捏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眼睛的神態,人們評價說,與其說是“捏麵人”,毋寧說是“捏活人”,手下自有繽紛世界,令人拍案叫絕。
花燈,又叫燈彩。平日它可烘托婚壽喜慶氣氛,到元宵節時它就成了人們歡慶佳節的主角。西漢以來,各地的民間藝人利用本地所產的竹、木、藤、麥皆、獸角、金屬等材料,製成各色花燈,使花燈成為多種材料、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的民間綜合藝術,什麼珠子燈、羊皮燈、羅帛燈、無骨燈、走馬燈、龍燈、宮燈等等,在節日裏滿街滿巷地與獅舞、龍舞、跑竹馬、踩高蹺、采蓮船、大頭舞等配合在一起,氣氛熱烈至極,這種文化享受確實遠不是“娛樂”二字所能包容的。
香包,主要是漢民族端午節的避邪物。香包的作者,也多是農村婦女。香包的形製,一般也多是“五毒”、彩絲纏粽、如意形彩荷包;也有的做成小雞、花朵、胖娃娃、昆蟲;或做成壽桃、蝙蝠(福)、柑桔(吉)等寓意吉祥的東西。而在北方,特別是陝西、山西一喧,漢民族民間“繡荷包”的民歌非常流行,通過香包這件小小的工藝品,不僅表達了男女間對愛情的堅貞,也歌頌了曆史和傳說中的英雄和忠良。
此外,還有不勝枚舉的服飾、首飾、梳篦、床榻用品、建築裝飾、鋪麵幌子、鄉土玩具、風箏、盆景、皮影、木偶、龍舟、舞具、樂器以及祭花品等等,都是漢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百花園中盛開的鮮花。從民間工藝美術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度濃縮了的漢民族文化。所以,每一件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可以說是蘊含著漢民族氣質的民族文化的珍品,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