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文化,有精神形式的表現,有物質形式的表現,山川河流是物質形式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舉世聞名的泰山、長城、大運河,在漢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中,有著顯著的地位,起著裏程碑的作用,既是曆史的見證,又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東嶽泰山,五嶽之首,別名岱。古代以其為諸山之宗,故又稱“岱宗”。《風俗通義》說:“泰山,山之尊者。一日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長也”。是“萬物之始,陰陽交代”之處。正因為泰山為五嶽之首,所以“王者受命易姓,改製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均要到泰山祭拜、封禪。根據古典文獻的記載,在漢民族曆史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曾岱宗“封泰山”,在漢民族曆史的原始社會處於瓦解,奴隸社會即將誕生的堯、舜、禹時代,舜也東巡到泰山祭祀。而在華夏民族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據管子和孔子所說,傳說封泰山、禪梁父的有七十二家,秦始皇統一六國,華夏民族統一後,其第一個大舉封禪,東巡召集魯儒生七十人至泰山,議封禪,並避山修道,從山陽登上絕頂,刻石頌功德,今碑佚而文存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西漢,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之時,漢武帝於公元前110年東巡封泰山,並令人立石碑於封禪台前,這就是高一丈二尺,寬二尺,上有石蓋,下略寬於上,碑體高大而無字,現仍立於玉帝觀前的“無字碑”。為此,武帝將元鼎年號改為元封。此後每五年封祭泰山一次,先後祭泰山七次。漢民族經魏晉南北朝的大發展後,在唐朝又進入繁榮昌盛的曆史時期,這時唐高宗封禪泰山的規模更加宏大,隨同封禪的甚至還有百濟、新羅、高麗、日本以及西域、中亞到伊朗高原的波斯等國的使臣。
泰山之被尊為“神山”、“東帝大帝”,曆代帝王均要朝拜泰山,封禪告祭,這當然濃厚的封建迷信意識,但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凡是大規模、極隆重地到泰山朝拜的帝王,不是開國之帝,就是盛世之主,都是漢民族形成和發展曆史上的重要時期,他們對泰山尊崇,表麵上是祭天,實際上是告民,向天下宣告國家的統一,民族的繁榮和團結,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這樣,自秦、漢以來曆朝的碑刻銘記、古建名勝、文物古跡,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形象生動的曆史教材。凡遊過泰山的人都知道,一踏上泰山,就處處皆文化,物物盡曆史,僅從泰山腳下的岱廟開始到泰山極頂的玉皇閣止,蜿蜒十幾裏的登山路旁,懸崖峭壁之上,用真、草、隸、篆寫成的泰山刻石比比皆是,令人目不睱視,真是不登泰山不知漢民族曆史的悠久,不知漢民族精神的偉大,不知漢民族文化的輝煌。泰山就是漢民族的象征。
長城,號稱“萬裏長城”,其倚山依勢而築,巍然屹立,宛若巨龍盤恒飛舞,氣勢雄偉、莊重、剛毅、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