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泰山、長城、大運河——漢民族文化的象征(2 / 2)

長城這樣一項艱巨浩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偉大工程,是秦始皇為防禦匈奴貴族的襲擾而修築的。秦統一六國後,在戰國燕、趙、秦北長城的基礎上,“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製塞,起臨洮,止遼東,延袤萬餘裏”,自此,始有“萬裏長城”之稱。

萬裏長城,不僅是漢族古代勞動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而且還由於長城是在華夏民族統一和發展,漢民族初步開始形成的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建成,它在客觀上保護了華夏民族順利地完成了統一,並轉向發展為漢民族,所以自古以來,長城就被視為漢民族的民族屏障。2000多年來,它為保護和保衛漢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長城作為漢民族形成的曆史見證,至今仍被世界認為是漢民族的象征。“不到長城非好漢”,作為黃帝的子孫,華夏族的後裔,同宗同祖的漢族人,不管是大陸的,還是台灣港澳的漢族人民和海外同胞,都把到長城一遊,作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日子,作為自己是黃帝子孫的標誌。

因此,作為漢民族自我表現的物質形式,長城是宇宙航行員在觀察地球時,唯一可以用肉眼辨出的兩項特大工程之一,這是漢族的象征和驕傲。與此同時,長城在在聯係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上,它又是築在漢族心中的一道萬裏長城。

大運河,這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隋煬帝為了便利漕運和軍事運輸,以洛陽為中心,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溝通了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係,南北長達四、五千裏的一項偉大工程。同時,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和大同化,漢族在北方同化了入主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在南方又同化了土著的蠻、俚、、僚等少數民族。漢族在南、北兩個方向上發展的洪流,隨著隋朝的統一而彙合了。大運河在漢族發展曆史上的這個重要時期開鑿成功,不僅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起了積極作用,而且也是漢族發展的一個曆史見證,又是漢族民族統一和團結的象征。自古人們稱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實,它那恰似黃帝子孫曆史腳印的波光,滿載漢民族人民血汗的流水,猶如民族母體中的大動脈,南北貫通,永流不息。

對山川自然以感情悟物,進而加以人格化,是漢族的傳統風習。因此,作為民族文化的物質形式,反映和表現了漢族曆史、文化、精神和風俗的泰山就是民族的山,長城就是民族的城,大運河就是民族的河。

泰山、長城、大運河就是漢民族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