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結語(1)(1 / 2)

在本書結束之時,我想談談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的振興問題。

1840年,當英國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後,中國突然感到自己已遠遠落後於世界了。馬克思在此之後不久的1853年5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的革命》中說:

“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是在這個解體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也就是在這個痛苦的曆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尤其是他們之中的誌士仁人們逐漸認識到,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必須順應曆史的潮流,走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如何走現代化的道路?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方向不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失敗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雖然打倒了封建皇帝,但由於軍閥的混戰,並沒有把中國引向現代化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本應是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最好時機,卻由於曆史的重負以及領導人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導的不當而被耽誤了。經過這長達100多年的艱難曆程,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才開始真正躋身在奔向現代化的起跑線上。人們很清楚,現代化的過程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鬆式的長跑”,它將是一個需要幾代人,再奮鬥一百年,或一百年以上的一個艱巨的曆史行程,但堅決已經打破,道路已經開通,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朝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國家的富強,民族振興,將是毫無疑義的。

在縱觀漢民族的全部曆史和文化之後,我們所要討論的是漢民族的振興在中國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本書所述漢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特征和文化中,我們可以知道:漢民族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曆史悠久,碩果累累,傳統深厚,性格鮮明。在其曆史的發展中,雖然也曆經滄桑,多災多難,但在各個曆史階段上,總是“妙手回春”,以其偉大的創造力,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最昌盛的漢文化、唐文化、宋文化和明文化。隻是近代以後,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漢民族也一蹶不振,與世界上先進的民族相比,至今仍然是一個落後的民族。這是我們炎黃子孫都十分清楚的現實。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了曆史的這一大曲折,隨著中國現代化的起程,漢民族也終於進入現代化的跑道,開始了民族振興的偉大進程。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自漢民族形成後的2000多年來,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漢民族在與國內其他各民族的互相交往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關係的曆史特點,那就是“誰也離不開誰”,即“漢族離開少數民族不行,少數民族離開漢族也不行。”主要表現是:

1.漢民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在全國56個民族中,漢民族人口占了全國總人口的94%左右,而其他五十幾個民族共約6723多萬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左右,是謂漢民族“人口眾多”,而其他各民族則統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是分布的地區十分廣大,約占全國總麵積50%-60%。不僅如此,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著極為豐富的物產資源,既有富饒的河穀、盆地和平原,又有遼闊的草原,還有巨大的原始森林和江河湖泊,地下還埋藏有煤、鐵、石油、有色金屬和其他稀有元素的礦藏,是謂少數民族“地大物博”。

2.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據統計,全國70%以上的縣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無論哪個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有漢民族雜居其中;而漢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少數民族散居或小聚居其中。

3.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曆史。2000多年來,漢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長期處於一個統一的大國之中,共同開發了中國的國土,諸如滿族對東北的開發,蒙古族對內蒙古的開發,維吾爾族對新疆的開發,藏族對西藏的開發,雲南各民族對西南的開發,凡此等等,我們完全可以說每一個民族都對中國國土的開發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也共同創造了中國的曆史,例如對中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就有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滿族建立的清王朝。因此,一部中國既有漢民族撰寫的曆史篇章,也有少數民族撰寫的曆史篇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中國史也就不成其為中國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