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曆史上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既有壓迫和鬥爭,也有往來和合作。無須諱言,在封建時代,漢民族的統治者壓迫過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也壓迫過漢民族。為了反對這種壓迫,各民族之間也發生過種種形式的鬥爭,這是曆史的一個方麵。曆史的另一個方麵,就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往來和合作,除交錯雜居在一起的勞動人民之間友好往來以外,還有“茶馬互市”、“貢賜”和“和親”,以及漢民族的地主階級與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聯合政權等等。
從上麵對中國民族關係特點的分析中,我們還可以得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漢民族在同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始終是一個基本的和主導的方麵。其原因有三:一是在政治上,漢民族基本上是居於統治民族的地位。盡管曆史上的北魏、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經使漢民族處於被統治的地位,但時間並不長,多則200多年,少的隻有幾十年,曆史的基本方麵仍然是漢民族長期處於統治民族的地位,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中國曆史上當權的時間最長的漢族”。二是經濟上,由於各種因素的製約,漢民族社會發展較快,經濟水平較高,而少數民族的經濟卻比較落後,有的甚至十分落後,因此造成了少數民族對漢民族先進經濟某種程度的依賴性。三是在文化上,漢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文化傳流,基礎雄厚,人才薈萃,文明程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卻相對落後,不少連文字都沒有。
基於中國民族關係的特點和漢族所處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成功與否,取決於漢民族的振興丐否。從這個特定的意義上來看,漢民族振興之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日。所以漢民族的振興對於中國的現代化來說,就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講,這樣看是不是大漢族主義呢?不,絕對不是大漢族主義。所謂在漢族主義,就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民族關係上表現出來的反動思想。”現在大漢族主義傾向的主要表現是不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少數民族,忽視他們的民族平等權利,忽視他們的自主權,忽視民族特點,不關心少數民族人民的疾苦,不注意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不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水信仰少數民族的幹部和群眾等等,所有這些與承認漢民族在中國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這是曆史的傳統,又是現實的需要。費孝通先生曾經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的民族是在中國經濟的發展裏出現的,所以具有中國的特色。為什麼我們的研究要跟在人家後麵跑呢?為什麼一講民族研究就隻講少數民族,不講漢族呢?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開創新局麵,就更要講團結。誰團結誰呀?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多於少數民族,隻研究少數民族,怎麼能搞清當前的民族問題呢?”因此,隻有正視和承認漢民族的這個地位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調動漢民族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積極性,從而充分地發揮漢民族在中國現代化中的作用。對此,沒有必要忌諱,更沒有必要回避,事實上少數民族一向是承認漢民族在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老大哥”的地位的,他們對漢民族的幫助和支持也從來都抱歡迎態度的。
這樣看來,漢民族的振興關係著中國現代化的成敗,那麼,漢民族如何方能振興,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列呢?
現在,正在中國在地上興起的“文化研究熱”中,有一個“熱點”,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估價問題,實際上就是對漢民族文化的估價問題,問題的實質,就是漢民族是否可以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振興的問題,對此,持論紛紜,莫衷一是。
1956年6月,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說過一段既風趣,含意又深刻的話,他說:
“曆史總是要重視的。曆史久,有好處也有壞處。美國曆史短,也許有它的好處,負擔輕,可以不記這麼東西。我們曆史久,也有它的好處。把老傳統丟掉,人家會說是賣國,要砍也砍不斷,沒有辦法。但是要回顧這麼久的曆史,是有些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