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使高麗安然返國後,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陳係瑪祖顯靈相助,請求封賜。於是宋廷即賜封瑪祖順濟廟額,得到了公開承認與推廣,曆元至今,逐漸成為全國性的信仰。
這其中的推廣發展媒介,除來自朝廷的不斷加封,達官顯貴與富豪的獻地立祠創廟外,還有如下傳播媒介:
首先是船員、漁民和海商。瑪祖既是一位公認的海神,故凡與海有關係的人們,就必然是瑪祖信仰的虔誠信徒。在科學不甚發達的當時,海上航行對神靈的寄托祈禱,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故船員、漁民、海商足跡所至,就會建造更多的瑪祖宮廟,出現更多的瑪祖信徒。如創建於元泰定三年(1226年)的天澤天妃宮,後來竟成為全國三大天後宮之一。
明代以降,瑪祖信仰更進一步向我國沿海地區,.甚至海外各地傳播,如美國西太平洋的檀香山、舊金山也都建有瑪祖宮廟。鄭和下西洋、鄭成功開發台灣,均有大批船員是瑪祖信徒,這也就是對外傳播的媒介。
清代,地處海島的台灣商人,在取得一定經濟實力之後,也認為是海神保佑的結果,因之捐資興建天後宮,遂成風氣,越建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壯觀。
其次,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層人物的推崇,更是瑪祖作為中國海神得以迅速推廣的關鍵。從瑪祖誕生的宋朝起,經元、明、清曆代帝王的數十次褒封,如南宋王朝褒封瑪祖尊號就達14次之多。
瑪祖從“夫人”“天妃”“天後”,直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如無封建統治者的這般極力推崇,顯然也是難以推廣的。
正如台灣學者林明峪先生所說:“這種受帝王尊崇、上行下效的結果,使瑪祖的信仰圈子更為擴展,造成更廣大的香火氣象,而無人不知不曉的局麵的形成,實有賴於帝王的帶動作用。”
再次,華僑也是瑪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媒介。眾所周知,福建華僑人數眾多,他們遠涉重洋到國外經商謀生,均得冒生命危險,才能到達目的地。於是祈求神靈保佑,旅途一帆風順,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瑪祖自然會成為他們海上航行的保護神。華僑一旦經營發家致富,均認為是瑪祖神助的結果。於是建廟祭祀自不待言,華僑無形中也就成為瑪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天然使者。
如馬來兩亞,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天後宮35座。時至今日,香火還很旺盛,尤其是1985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後宮,費時五年,其建築之壯麗,堪為全馬來西亞建築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員的積極傳播,遷居台灣、日本及至東南亞,瑪祖信仰更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如台灣的瑪祖廟共有500多座,大多與林氏宗祠設在一起。日本鹿兒島片浦的瑪祖神像,相傳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從湄洲祖廟請去的。
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台灣、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又再次掀起了“瑪祖熱”,紛紛不遠萬裏上湄洲島朝聖行香、旅遊觀光,人數多達十萬人次以上。
加上明清以來,我國沿海北到京、津、魯、江、浙、滬,南到廣東、海南所建的眾多瑪祖宮廟,遂使瑪祖成為統領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名字又伴隨漂洋過海的僑胞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頗具世界影響的中國海神的象征。